《子平真詮》是清乾隆進士沈孝瞻著,該書以月令用神為經,以諸神為緯,特別是對用神成敗,用神與喜神忌神的生克制化等的解析,見解獨到。本篇是第十四章論用神配氣候得失。
01-1:
論命惟以月令用神為主,然亦須配氣候而互參之。譬如英雄豪杰,生得其時,自然事半功倍;遭時不順,雖有奇才,成功不易。
01-2:
推命啊,要以月令為主,但是也還要配合參考氣候的寒暖燥濕。譬如英雄豪杰,生逢其時,干起事業來就會事半功倍;若是生不逢時,雖然文勝孔孟,武賽關張,要想成功是異常困難的。
02-1:
是以印綬遇官,此謂官印雙全,無人不貴。
02-2:
所以啊,印綬格遇到官星,謂之官印雙全,官生印而印生身,是無人不貴的。
03-1:
而冬木逢水,雖透官星,亦難必貴,蓋金寒而水益凍,凍水不能生木,其理然也。
03-2:
但如果木日元生于亥子月,這樣的印綬格雖然遇到官星,也必然難以發貴,為什么呢?因為冬天水冷金寒,凍水不能生木,所以水印不能化殺生身,這是自然之理。
04-1:
身印兩旺,透食則貴,凡印格皆然。
04-2:
必須要有調候之物,使金溫水暖,才能生生不已。而身強印旺的八字,要透出食神(火)來調候才貴,只要是印格無不如此。
05-1:
而用之冬木,尤為秀氣,以冬木逢火,不惟可以泄身,而即可以調候也。
05-2:
而冬天的印格就會更顯秀氣,因為冬天里的木碰到火,不僅可以泄身吐秀,而且還可以調節氣候啊。
06-1:
傷官見官,為禍百端,而金水見之,反為秀氣。
06-2:
凡是傷官格,一般是不能見官星的,見了叫做“傷官見官,為禍百端”,但是金水傷官見了官星就好,反而能增添秀氣。
07-1:
非官之不畏夫傷,而調候為急,權而用之也。
07-2:
這不是官星不怕傷官,而是因為官星是火,可以調節氣候啊。金寒水冷,急需火來調候,哪怕傷官會克它,也要拿它來調候嘛。
08-1:
傷官帶煞,隨時可用,而用之冬金,其秀百倍。
08-2:
傷官格帶七殺,叫“傷官駕殺格”,隨時可以成格,而如果是金水傷官格帶七殺,則更是增添了百倍的秀氣啊。
09-1:
傷官佩印,隨時可用,而用之夏木,其秀百倍,火濟水,水濟火也。
09-2:
傷官逢印,隨時都可以取用定格,但若是木日元生于夏天(火月)的傷官格,有水作印星則秀氣更大。因為水火既濟,還有調候的作用啊。
10-1:
傷官用財,本為貴格,而用之冬水,即使小富,亦多不貴,凍水不能生木也。
10-2:
傷官格逢財星,本是貴氣的格局,但若是金日元生于冬天(水月)的傷官格,就不會有什么貴氣了,頂多也就是個小富的命。為什么呢?因為凍水不能生木,財星形同虛設啊。
11-1:
傷官用財,即為秀氣,而用之夏木,貴而不甚秀,燥土不甚靈秀也。
11-2:
傷官格逢財星,本是秀氣之格,但若是木日元生于夏天的傷官格,那就是貴而不太秀氣的命了,為什么呢?因為夏天的土屬于燥土,燥土不生萬物,所以雖貴而不秀。
12-1:
春木逢火,則為木火通明,而夏木不作此論。
12-2:
木日元生于寅卯月(辰月則須會木局),有火泄木,則成木火通明格。但是,生于夏天(巳午月)的木則不作此論,因為那是木火食傷格;
13-1:
秋金遇水,則為金水相涵,而冬金不作此論。氣有衰旺,取用不同也。
13-2:
金日元生于申酉月(戌月則須會金局),有水泄金,則成金水相涵格,而金日元生于亥子月則不作此論,因為那是金水食傷格。
14-1:
春木逢火,木火通明,不利見官;而秋金遇水,金水相涵,見官無礙。
14-2:
同樣是木多木旺用火泄身吐秀的八字,木當令則是木火通明格,火當令則是木火傷官格,這就是根據月氣旺衰而取用定格的法則。
木日元生于寅卯月的木火通明格,是不利見到官星的,見之則破格;但是金日元生于申
酉月的金水相涵格,見到官星就無妨,與金水傷官喜見官同論。
15-1:
假如庚生申月,而支中或子或辰,會成水局,天干透丁,以為官星,只要壬癸不透露干頭,便為貴格,與食神傷官喜見官之說同論,亦調候之道也。
15-2:
假如庚金日元生于申月,地支會子會辰成水局,天干透丁火官星,只要沒有壬癸水透干克此丁火,便是貴格,與金水傷官喜見官同論。這也是調候的方法啊。
16-1:
食神雖逢正印,亦謂奪食,而夏木火盛,輕用之亦秀而貴,與木火傷官喜見水同論,亦調候之謂也。
16-2:
食神格不僅碰到偏印才叫奪食,就是遇到正印也會奪食的。但若木日元生于巳午月,火力很大,稍微用一點印星不僅不會奪食,還會使人秀而且貴,與木火傷官喜見水同論,這也是調候嘛。
17-1:
此類甚多,不能悉述,在學者引伸觸類,神而明之而已。
17-2:
像這一類的格局比較多,不能一一表述。學習命理的人要根據這些原理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領悟其中的道理才行。
本篇我要測字八字我要測字網給大家介紹了《子平真詮》的第十四章,即:論用神配氣候得失!想了解更多這方面資訊和知識的讀者,可以查閱下面的專題標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