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簡介
節氣產生于我國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反映了農時季節,在農村家喻戶曉。 隨著我國古歷外傳, 華僑足跡所到之處, 節氣也廣為流傳。 節氣是根據太陽在星空間視運動的視位置來決定的。 節氣也叫二十四節氣, 是相間排列的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統稱。
二十四節氣簡介
立春: 在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我國習慣把它作為春季開始的節氣。
雨水: 在每年公歷2月19日前后。此時農村開始備耕生產。
驚蟄: 每年公歷3月6日前后為驚蟄。 "過了驚蟄節, 春耕不停歇"。 北方進入驚蟄,春耕大忙便開始了。
春分: 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后太陽到達黃徑0°時為春分。 這時陽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陽光平均,所以晝夜幾乎等長。
清明: 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為清明。 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及大部地區的氣溫開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開,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 另流行掃墓活動。
谷雨: 在每年公歷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節氣的由來。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立夏: 我國習慣把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一般在公歷5月6日前后
小滿: 每年公歷5月21日前后為小滿。 顧名思義, 小滿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將要飽滿成熟的意思。 小滿后, 北方各地的小麥就要熟了,而黃淮流域的冬小麥將開鐮收割。
芒種: 芒種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節, 一般在每年公歷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為夏至。 夏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 同時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小暑: 在每年公歷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數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從夏至后第三庚開始的), 所以小暑標志著一年最炎熱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大暑: 在公歷7月23日前后。 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立秋: 在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 我國習慣上把這一天作為秋季開始。
處暑: 在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 處暑是反映氣溫由熱向冷變化的節氣。
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氣溫降低,并出現露水。
秋分: 在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時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寒露: 在每年公歷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華北地區便開始進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黃,是秋游的好時節; 而東北地區則呈初冬景象, 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卻仍郁郁蔥蔥。
霜降: 每年公歷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氣候漸漸寒冷,北方地區已出現降霜或開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后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的節氣。 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
小雪: 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經到了開始下雪的季節。 此時,東北、內蒙古、華北北部地區氣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歷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黃河流域的冬小麥進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為冬至。 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這天晝最短, 夜最長。 冬至過后便是"數九"了。
小寒: 在每年公歷1月6日前后。 這時正值"三九"前后, 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 在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 大寒為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節氣與公歷(陽歷)有著密切關系。 我國民間流行有"節氣歌"一首: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公歷中: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氣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