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有點秋乏,早上就想賴會兒床,常常早上起來,一看鬧鐘,喔!只有半個小時了,糟糕得很。于是乎,我就想,古人計時用時辰,他們的半個時辰是多少時間呢?
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小時。
這么長?
假如一看鬧鐘,還有半個時辰,應該是:歐耶!慢慢來不遲。
古人節(jié)奏有點慢。
是這樣么?
其實這還真是的誤解,我們現(xiàn)在習慣用24個小時計時一天,古人是一天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等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間。
為什么會這樣?
主要原因在于計時工具的落后,古人可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方便,低頭可以看手機、手表上的時間,抬頭可以看墻壁上掛鐘的時間,古人用的是“銅壺滴漏”來計時。
那是相當不方便。
你說要是乘坐馬車,先不要管顛簸會不會影響計時,在馬車上放一個“銅壺滴漏”來計時也是可以的,可是你說一個大家閨秀,隨身帶一個“銅壺”來計時,這成神馬體統(tǒng)。
大老爺們都不愿意帶。
大家隨身都沒有計時工具,古人也是人,也有時間觀念啊,總不能說,我身上沒有“銅壺”,想幾時上班就幾時上班,于是古人就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樣就可以,白天有太陽的時候看太陽,陰雨天或者晚上則參考動物來大概的預估一下時間。
下面是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對照表:
1、子時:23:00~01:00,老鼠隨處溜達。
2、丑時:01:00~03:00,老牛磨牙吃草。
3、寅時:03:00~05:00,老虎君臨天下。
4、卯時:05:00~07:00,玉兔行走月宮。
5、辰時:07:00~09:00,群龍行雨之時。
6、巳時:09:00~11:00,小心草叢有蛇。
7、午時:11:00~13:00,馬兒站著睡覺。
8、未時:13:00~15:00,肥羊吃飽尿尿。
9、申時:15:00~17:00,猴王啼叫出山。
10、酉時:17:00~19:00,金雞吃飽回窩。
11、戌時:19:00~21:00,狗狗看宅護院。
12、亥時:21:00~23:00,小豬酣睡正香。
長江滾滾東逝水,時代要進步,就要講效率,很快西洋人發(fā)明了更準時、更方便的計時鐘,流傳到我國,大家一看鐘表,分二十四隔,一隔等于我們一個時辰的一半,小了,于是就把西洋鐘表的一隔稱之為小時,兩隔稱之為大時,也就是我們的時辰,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小時,老祖宗的大時,沒人說了。
可嘆!
話雖如此,傳統(tǒng)易經(jīng)算命,還是用時辰來排八字的,這個沒有變到,因為八字算命已經(jīng)給我們的老祖宗推算到現(xiàn)今我們這一輩都很難企及的高度。
時辰還是要知道的。
本篇我們探討了一番半個時辰多長時間的問題,避免大家在學習八字的時候,把時辰和小時混淆了,更多資訊和知識,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查閱下面的“時辰”標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