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數字文化中,“三”是所有變化的根源,以北為上,以三為變。初三這一天很重要,到了這一天一年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據說,古人亦將這一天作為春節的最后一天。到了這天,古人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又將開始新一年的營生。
不僅如此
大年初三的風俗你都知道嗎?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正月初三俗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
我國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傳統,據說年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
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認為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客家年初三的“送窮”,其民俗思想來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1、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赤狗”應是“赤口”的近音,因赤口,人們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外出向親友拜年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
2、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3、安睡遲起
經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早睡遲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好好調理身體,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
4、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說“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老鼠娶親
根據我國古代的傳說,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相傳入夜后,就必須早早熄燈就寢,讓老鼠家族們舉行婚禮,并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意思是要與“老鼠分錢”。人們在初三,為老鼠成親慶賀,寓意新的一年家中人丁興旺、六畜興旺等。
6、禁食米飯
正月初三俗稱“谷子的生日”,一直流傳于民間,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且禁食米飯,不然來年會影響谷物收成。
7、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年初三,與歲朝相同。
8、羊日
傳說: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人們不能殺羊。
9、東北—掃帚日
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
10、山東—回娘家
“過完年,回娘家”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在大部分地方年初三,“回娘家”的時間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煙臺、萊蕪、聊城等地,卻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11、甘肅,江浙—送灶神
在西北農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這天是要送灶神的。從小年請回灶神爺貼在灶臺中間,并擺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爺送走。
12、閩南—竹竿舞
從初三開始,福建閩南當地的畬族同胞會用喜慶的竹竿舞來迎接八方來客,用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來慶祝新年,表達歡樂的心情。
13、民俗補充
①、最后還有一點小習俗,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那就是初三吃什么呢?北方家庭有年初三吃“合子”的習慣,俗稱“初三合子往家轉”。合子和餃子類似,是在兩個面皮中夾上餡料,上下捏合成圓形,或再捏一圈花邊“合”取和和美美之意,象征家庭和美圓滿。
②、在江浙一帶,家里有井的人家要在這一天“開井”,為了讓勞累一年的井休息,人們在初一初二時會將井口封住到了初三將封條揭去井的“年假”就此結束新一年開始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初三寓意著新氣象的萌發
讓我們在這一天
一起許下新年愿望
種下希望的種子
靜候它們開花結果
現在你知道初三需要做些什么了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