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手工業的需求降低了,很多手工業制作者們的手藝都因此失傳了,比如我國的刺繡業,刺繡作品越來越少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刺繡屬于什么行業?歷史起源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
1、刺繡屬于五行中的什么
2、刺繡的起源歷史
3、刺繡的民間故事
刺繡屬于五行中的什么
金,硬是要算在五行里的話,刺繡用針,破面而出,木水火土沒這內涵
刺繡的起源歷史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于“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我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我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
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
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產了蘇繡、粵繡、隴繡、湘繡、蜀繡,號稱“五大名繡”。此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繡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繡、羽毛繡和發繡。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臺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繡中最著名的是顧繡。
刺繡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征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繡于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繡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繡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郡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繡不但能繡出山水花鳥,還能繡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繡地毯、羽毛繡服裝。
水族馬尾繡:最古老的刺繡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我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馬尾繡入選了首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源流
刺繡起源很早。黼黻絺繡之文,見于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繡。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繡。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繡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繡于尺絹之上,因刺繡聞名,見于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繡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
刺繡的民間故事
在民間,流傳著一位叫劉女紅的刺繡能手,創新出“雙面繡”的故事。傳說在清代,蘇州有一位縣太爺,想要給慈禧太后祝壽,他想到了當時盛行的蘇繡。便命手下人去蘇州的各家繡坊,尋找能工巧匠的女紅,讓她們創新一種特別的蘇繡,來獻給慈禧。有一天,縣太爺去巡視,路過一家酒店,忽然,他抬頭看到掛在酒店外面的酒旗,與其他酒旗很是不同。這個被風吹得左右擺動的酒旗,原來是繡的雙面。經過打聽,縣太爺知道這個酒旗是附近的一位劉女紅的繡女所繡。于是,縣太爺便找來劉女紅,要她繡一個慈禧的畫像,為慈禧太后祝壽。劉女紅雖然是民間的一個繡坊女紅,但她刻苦好學,早學得一手絕活。于是,根據縣太爺提供的畫像,劉女紅非常認真地繡了一個月,便繡出了慈禧的雙面繡像。縣太爺很滿意,便賞了她10兩銀子。縣太爺把這幅雙面繡送到京城為慈禧祝壽。慈禧是個喜歡書畫的人,她見了這幅自己的雙面繡像,非常高興,蘇州縣太爺也因此而連升三級。劉女紅也被皇家招納。
歡迎使用我愛測字網免費算命大全:免費算命、八字合婚、周易占卜、八字測婚姻、姓名測試打分,八字算卦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民俗文化由來已久,是從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擇吉避兇的術數,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