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解決過剩產能問題,主要涉及行業包括鋼鐵、煤炭、水泥、板材等。過剩產能是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之一,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產能過剩的深度削減是供給側改革中的一個重點,削減的過程中應注重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盡可能避免帶來過于嚴重的社會問題。
例如,2016年1-11月,全國鋼鐵減少地方機構投資、銀行信貸等對于過剩行業的支持,同時加大了對環保的監管力度,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在過剩行業深度調整過程中,要注意穩定行業及周邊的社會狀況,不能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針對合理去杠桿,在管理優勢和機制環境方面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差異化和綜合化,降低全社會杠桿率,在負債方面控制風險并嚴肅追究違法犯罪行為。
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之一。我國的科技能力和質量一直落后于歐美發達**,這與我國創新驅動不足有關。要推進創新驅動,必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更加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另外,還應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將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深度融合。
例如,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機構加大了扶持力度,專項資金大幅度增長,技術發展平臺的建設也大大提升了科技水平。同時也注重通過對創新社區和孵化基地的建設,鼓勵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質量。
去杠桿
去杠桿在供給側改革中也是一個重點。杠桿過大對于一個**經濟的發展不利,去杠桿的根本目的是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要穩妥推進去杠桿,減少借貸規模和去除影子銀行規模。對于企業方面,通過加大抵押物監管力度、減少企業負債率等方面來規范發展和加強監管。
例如,在銀行間市場資金,融資成本得到了一定的降低,且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有效地壓縮了影子銀行規模,降低企業借貸規模。同時,在對金融機構方面,也應對金融穩定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加強監管力度,保證金融市場安全穩定。
降成本
成本是一個企業的生產運營的重要因素,在供給側改革中需要降低成本,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提高生產的效率。降低成本包括降低企業用能、用工、用材成本和優化供應鏈成本等方面。可以通過政策調整、競爭力提升、技術創新等方式降低企業的成本。
例如,在用能方面,機構實施節能減排政策,鼓勵企業更新換代節能技術,同時加大對污染的處罰力度,以降低企業的環境成本。在優化供應鏈成本方面,通過物流系統的共享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實現了進一步節約和降低成本。
優化結構
優化結構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優化結構,既包括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還涉及到農業、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的結構。要通過政策引導轉移落后產能,加大技術、制度和人才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同時,在城市化、就業、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要逐步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構建全球競爭力行省。
例如,在農業領域,要因地制宜、綠色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在醫療、教育領域,要加強普及、統籌協調,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些結構優化的實踐,加快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并將產業升級到高附加值、高質量、高效率的水平,也必將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