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疾病有什么關系
五行與身體部位對應關系
中醫xueyun 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于體表(爪、面、唇、毛、發)等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木:膽/肝/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神經.
火: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舌.
土:胃/脾/脅/腹/背/胸/肺/肚.
金:大腸/肺/臍/股/咳疾/肝/皮膚/痔瘡/鼻/氣管.
水:腎/膀胱/脛/足/頭/肝/泌尿/yinbu/腰部/耳/子宮/疝氣.
五行相生與疾病的變化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臟傳來,并依據相生方向傳于屬子的臟器。臨床多先見母臟病候,繼則又見子臟病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陰不制陽,以致肝陽虛亢,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癥。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臟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臟病候,繼則又見母臟病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癥。
相乘傳變,即相克太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候。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惡心,噯氣,吞酸,嘔吐等癥。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癥,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變由被克臟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臟腑之間的相互資生聯系,如腎能藏精,肝能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脈,又主神志,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
此即心火溫運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并使之宣肅正常,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主氣,職司清肅,腎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于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五行與疾病的治療原則
補母: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采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于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肝郁病證。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于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于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于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鹕?,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于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臟有: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三焦 膀胱
中醫五行與五臟
1、肺先行,萬物由呼吸為首,脾為五臟之母(統血),腎為一身之根(原氣、導源于腎包括命門,藏于丹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心包:無形,氣之所出;三焦:無形,氣之所經。
2、臟腑五行循環:金→水→木→火→土→金
對應為:陰經絡:肺→腎→肝→心→脾→肺;
陽經絡:大腸→膀胱→膽→小腸→胃→大腸。
3、臟腑五行相生關系(調理改善促進相生關系)-- 咖色線: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腎 →→→ 腎助肝 →→→ 肝助心 →→ 心助脾 → 脾助肺
大腸助膀胱 → 膀胱助膽 → 膽助小腸 → 小腸助胃 → 胃助大腸
4、臟腑五行相克關系(藥物副作用、空氣污染、情緒等會引起相克關系)-- 藍色線: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肺傷肝 →→→ 肝傷脾 →→→ 脾傷腎 →→ 腎傷心 →→→心傷肺
大腸傷膽→→→膽傷胃 →→→ 胃傷膀胱 → 膀胱傷小腸 → 小腸傷大腸
五行所屬看你會患哪種病
一、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五行金代表肺與大腸病癥。
五行金過旺或過衰,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過旺或過衰,較宜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金主氣,呼吸,少氣短息、語聲低微;哮喘、胸悶、胸痛、痰飲、水腫;
金開竅于鼻,引發鼻塞、流涕、噴嚏;喉為肺戶,引發喉癢、喉痛、音啞、失音、咽喉不利;肺方面主要會引發:肺脹、咳喘、胸悶、胸痛、氣短、缺盆中痛、肩背痛、上臂前痛麻木、咽喉腫痛、寒侵則感寒熱、傷風則自汗、虛則少氣。大腸方fahui 引發:便秘、泄瀉、口干、喉痹、目黃、大指次指痛不用、齒痛齦腫、頸腫、鼻衄。
二、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五行木代表肝與膽。
五行木過旺或過衰,肝方面主要會引發:胸滿、肋痛、嘔逆、痛瀉、頭痛、眩暈、眼病、抽搐、疝氣、腹股溝部痛、遺尿、癃閉、腰痛不可以俯仰、嗌干、婦女少腹腫痛。
膽方面主要會引發:口苦、善太息、心肋痛、頭痛、頷腫、耳聾、頭頸不能轉側、目眩、膽怯易驚、缺盆中腫痛、掖下腫、淋巴結感染發炎、汗出震寒如瘧、胸脅肋、胯側、腿外側痛熱、足小指不能用、面有色素沉著、皮膚不光澤。
三、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五行水代表腎與膀胱。
五行水過旺或過衰,腎方面主要會引發:腰痛、口渴、氣喘、遺精、陽痿、晨瀉、水腫、饑不欲食、面黑、咳血、心如懸若饑餓狀、善恐如人將捕之、嗜臥、煩心、心痛、脊、大腿內后酸重痛、萎厥、站無力、足下熱而痛、耳鳴、耳聾、視物不清、口熱、舌干咽腫痛。
膀胱方面主要會引發:癲狂、尿頻、遺尿、排尿困難、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胯不能曲、寒熱、鼻塞、頭痛等。同時也容易引發不育不孕,***功能減退等。
四、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五行火代表心與小腸。
五行火過旺或過衰,容易引發心悸怔仲、胸悶氣短、胸痛、脈結代、氣血運行障礙;失眠多夢、健忘、心煩、狂躁、昏迷;舌上生瘡,火盛、失語;面色淡白,在小腸方面主要引發:腹痛、腰脊痛、尿少、血尿、便溏、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上臂、肘及臂外后痛酸重、頷腫、腹中漲滿、肩脫臼樣痛、上臂痛的象骨折。
五、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五行土代表脾與胃。
五行土過旺或過衰,脾方面容易會引發:食則嘔、胃脘痛悶、腹脹、呃逆、通氣則快然、噯腐吞酸、溏瀉、身重困乏、體不能動搖、不能臥、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徵瘕、便閉、黃疸、崩漏、腿膝內腫脹發涼、足大指不能用、舌本強。
胃方面容易會引發:胃痛、嘔吐、腹脹、打腹水腫、消谷善饑或無食欲、膝臏腫痛、齒痛齦腫、循rufang、腹股溝、大腿前面、小腿脛骨外、足面皆痛、足中指不用、氣盛則發熱、身前較甚、鼻痛、鼻、口歪、咽腫、頸腫??诘瓱o味、口甜、口膩、食少、胃脹滿、嘔吐、厭食、胃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