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不能去的三個地方 學佛人三種地方不可去
“怨仇爭處不可去”,對于怨仇爭斗的地方不得去圍觀,因為我們初學佛者未生起利他之功德,沒有調解的能力,圍觀時不但會生起嗔心,而且還會被牽連進去,對自他都沒益處,所以看到這類場面后,在內心中祈禱上師三寶,但愿他們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參與。平時生活中,對自己有誤解或不好看法的人盡量敬而遠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
“眾人聚處不可去”,這里的眾人聚處是指沒有正知正見憒鬧的人群、大都市等,并非眾多道友一起精進聞思修行的地方。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應該處在適合的環境,通過聞思得到正見,再到無有憒鬧的寂靜處穩固自己的見解,及依見解而修持,《月燈經》、《彌勒請問經》多贊嘆寂靜處有諸多功德。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講的六種過失,其中的dubo 、喧雜境就是眾人聚處。平時也不要經常去大城市等繁華之地,以免自己生起和增長貪心、嗔心、癡心,所以,除了成就后去弘法利生外,應盡量避免去眾人聚集的地方。
“玩樂之處不可去”,玩樂之處是指諸如去打麻將、下棋、跳舞、看錄像等游玩的地方,這些地方只會助長貪嗔癡,不會增上智慧,即使世間那些稍有修養的人也不會去的。以前米拉日巴尊者背著他僅有的一袋蕁麻與一口土鍋趕路,途中土鍋打破了,正巧被幾個去參加集會的姑娘看見,她們說:“我們今天開fahui 時,應發愿生生世世不要像他那樣可憐。”同時,米拉日巴尊者也默默發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像幾位姑娘那樣可憐,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的愚癡眾生都執持顛倒之見,把無聊地消磨時光作為一種快樂。少數修行人以前世間習氣重,因此現在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不良習氣,頓時舍掉。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來卻難,故我們應當努力。
學佛的目的
所謂學佛,并非是遠離實際脫離生活的玄學,也不是一堆佛理的講的昏天暗地的佛學。也不是搞個人崇拜,盲目追求的宗教。
為什么學佛?這個問題離不開自己,離不開佛陀所說教法跟你自己的關系?兩千五百年前那個王子悉達多為什么要放著錦衣玉食的王子生活不過,非要自討苦吃的出家修道?他腦袋有病嗎?而后的多少歲月中,或在他之前又有多少人為了探索生命的真實在各種道法上學習修持?他們腦袋有病嗎?今天你來問這個問題,你腦袋有病嗎? 如果都不是,還是有什么樣一種動力或者是現實促使佛陀和走上修行路的這些人在這里如此執著,歷盡艱辛仍鍥而不舍的行持?值得思考一下!
回到學佛,悉達多太子出家前是什么引發他對生命之道的求索,是--苦。因為他見到了自己的苦,見到了眾生的苦。這苦不是說佛陀悲觀,還是客觀,實事求是的闡述這個世界每個眾生的生命狀態,回到我們自己這里,我們是否真的快樂幸福,這快樂幸福是否真的永恒不變?我們是否不會因為歲月的不斷變遷而隨之變老甚至死亡,我們是否一生不會生病,是否一生會永遠快樂沒有煩惱?
而佛陀所發現的我們這個世界的每個人有生以來會經歷很多痛苦和煩惱,佛陀并不否定快樂,而這快樂佛陀用無常(變化)來揭示萬法沒有永恒,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的都要經歷:(產)生——(安)住——(變)異——(息)滅也就是(成——住——壞——空)的過程。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佛陀真實的發現每個人生下來并將經歷痛苦和煩惱,佛陀把他闡述為人生八苦: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而又因為無常變化,因緣所生,所有之苦又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狀態。
八苦又引發種種煩惱,表現為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邪見。二十種隨行煩惱: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這些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態。這些煩惱痛苦因為眾生心的顛倒貪執而生,有因而生緣聚成熟必然有果,如此因因果果,不斷循環。
所以佛陀真實的發現了人生的真實就是充滿痛苦和煩惱,即使有少許的快樂也不能永恒,這些煩惱痛苦因為眾生心的顛倒貪執而生,有因而生緣聚成熟必然有果,如此因因果果,不斷循環。佛陀認為這樣的人生狀態是不圓滿的,所以他追求生命的圓滿,求索痛苦煩惱的實相,從苦中覺苦,從煩惱中得證解脫煩惱的方法,得到真實快樂。
所以佛法所說無非是體證解脫痛苦煩惱之法,體證回歸真實快樂之道,那么我們這些后學,無論以何因緣親近三寶,得聞佛法,談到學佛,想真的踏上修行路,初發心者必然要知苦,要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我們所處這個生命環境和生命狀態的真實,而后方以佛陀說四圣諦:苦(知苦)集(苦因)道(發心修道真實行持)滅(回歸真實,體證涅盤寂滅之樂)。
佛法所說無有一法離開我們自己所處現實,佛法所學,所行無有一法離開我們自己所處現實,佛法所證我們自己所處現實。這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真實行走,如是修學的踏實過程,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或者堂而皇之的高談闊論。
如果一個修行人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修行,那么他的所行雖然是一個修行開端的誘因,但是他必然處于迷茫的無方向的行駛狀態,所以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學佛是對我們的生命真實的有益,一個行走在修行路的人,雖然這一路會經歷各種因緣帶來的風霜雪雨的考驗,但是他所經歷和收獲的真實生命的質變是無法言語的內在安樂!
學佛有什么講究
1、永遠都要記住學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就是諸惡不做,眾善奉行,這個方向永遠不能忘記和改變。
2、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經典后,把閱讀經典當成閱讀小說一樣作為謀求閱讀快樂的一種方式而忽略了自心的修行,應當要行門(實修)和解門(讀經、看開示)并重,否則可能走偏成為佛學愛好者、或者佛學研究者,這樣對佛經的真實義理就可能理解偏。
3、對于弘揚佛法的法師、大德、居士,不要輕易評價,守好口業,除非你已經開悟證果,否則造了地獄業都還不知道。
4、永遠不要障礙別人(尤其是高僧大德)行持善法。例如自己對放生有看法,但不可以對別人放生造成障礙,那會間接形成殺生。
5、千萬不能自贊毀他,執一非余,特別是對于修學法門,佛說的任何法門都要尊重、贊嘆,自己在實修中深入自己有緣的法門就行了。
6、自己修行一段時間后,如果反觀自己發覺自己有些驕傲、有些傲慢、覺得自己有點了不起,這個一定要非常警惕,這個是不好的現象,可能會由此吃大虧。這個時候魔會很容易入侵,所以一定要警覺!
7、學佛修行千萬不能貪神通、貪感應,這個又是一大修行忌諱,魔同樣會很容易入侵,一定要警覺。
8、最后,莫說別人是非、多看自己缺點,待人接物謙卑、恭敬、真誠。
9、學佛一定要努力尋求明師指點,求的方法應該是懺悔業障和如法修行求佛菩薩加持,而不是到處攀緣。如果因緣不到,自己可以依止古德、善知識的開示論著進行系統學習,也有同樣的利益。
10、學佛一定要謙虛,萬不可貢高、自以為是,這樣的習氣在末法時期及容易被魔所利用,以致于魔所加持、攝持,造下無量無邊罪業。
11、學佛一定要遠離憒鬧,常在閑靜處實修。不要樂于爭論,在末法時期爭論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正面的,因眾生都很堅固執著自己見解,是很難相互改變自己的見解,所以多說無益,點到為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