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殮即入棺,也稱“入室”、“入殮”等。入殮前,有的喪家要請陰陽先生推算入殮時辰。有的還要請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以五行說法,推算犯沖的生肖和忌諱事項,將其書寫,張榜貼于墻。死者入棺時,凡生肖犯沖的族人、親戚,必須遠避,否則對喪家不利。民間認為死人是一種遭殃,故這類榜文稱“殃榜”。
關于入殮
入殮:將尸體放入棺材之意。“入殮”,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稱“大殮”,意為將人死尸體移入棺木。各地時間不一;有3天、7天入殮的;有死后當天入殮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這樣。入殮師又稱葬儀師,是專門為死去的人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職業,主要出現在***。在我國尸體美容類似該職業。
殮分小殮、大殮。小殮是指給死者穿裝老衣服,大殮是指收尸入棺,又稱“歸大屋”。這就意味著親人與逝者真正的生離死別,所以稱為“大殮”。有的在老人年紀較大時或病入膏肓的時候就以準備好了壽木,待臨終咽氣后即抬入棺材里,此種做法叫做走馬入殮。在入殮前要先給王仁梳頭、洗臉、整理壽衣等項(也有在殯儀館美容的),并念洗臉咒。
然后取下壓口錢,解開絆腳絲,壓口錢收好,等到蓋棺封釘(剎扣)時在掛到棺天某角處,有的則是把壓口錢在墳地上梁時拴在上面的。壓口錢如何處理,依習俗而定。死者大殮入棺后.兩只腳底要放上一金一銀兩個元寶,表示踩金踏銀,后人發福。
為了能讓死者落個完整的尸身,也就是所謂的“死要全尸”,凡是亡人生前從身上掉落下來的東西,都應一并殮入棺內。比如老年時脫落下來的牙齒,以及小殮沐浴時所剪下來的指甲,頭發等,寓意來世能托生出個 “完整的身子”, 在擺放北斗七星錢,表示家運久盛不衰,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并舉,入殮時須念入殮咒,以防回喪。
開光(封棺)之前還應再指一次明路,由長子拿起倒頭飯中間那根纏有棉花球的筷子,用碟子一個,酒少許,蘸著為亡人開光(象征性),然后隨著風水師念開光咒。
風水擇日之逐日大殮吉時
下列六十日,凡被的呼之人,入殮安葬之時,避之勿近則吉。
甲子、甲戍、甲申日辛丑、戊子、壬辰生人,甲午、甲辰、甲寅日丁巳、庚子、庚辰、癸巳、癸未生人,乙丑、乙亥、乙卯日辛巳、乙未、丙子生人,乙未、乙巳、乙卯日丙子、丙申、丙辰、戊子生人,丙寅、丙子、丙戍日丙午、丁丑、甲子生人,
丙申、丙午、丙辰日乙巳、己巳、丁未、甲辰、甲申生人,丁卯、丁丑、丁亥日甲申、癸未、丁巳、丁亥生人,丁酉、丁未、丁巳日丁酉、己未、庚子生人,戊辰、戊寅、戊子日癸酉、癸未、甲辰、丙辰、丙午、己卯生人,戊戍、戊申、戊午日癸亥、庚戍、辛未生人,
己巳、己卯、己丑日己未、甲辰、丁亥、丁未生人,己亥、己酉、己未日辛未、庚申、丙戍生人,庚午、庚辰、庚寅日壬戌、戊辰、戊戍生人,庚子、庚戍、庚申日乙未、辛丑、辛巳生人,辛未、辛巳、辛卯日己酉、己丑、己未、丁未、辛未生人,
辛丑、辛亥、辛酉日壬午、辛亥、庚辰生人,壬申、壬午、壬辰日丁巳、壬寅、壬申生人,壬寅、壬子、壬戌日甲辰、丁未、己巳、辛酉生人,癸酉、癸未、癸巳日辛亥、辛丑、甲申、甲午、丙辰生人,癸卯、癸丑、癸亥日丁巳、丁未、甲寅、丙寅生人。
風水擇日之逐日大殮吉時
甲子、甲戍、壬辰、乙未、乙酉、甲寅、乙卯日宜用申、酉時。
丙寅、壬寅、乙巳、丁巳日宜用子、亥時。癸未、己丑、辛卯、癸卯日宜用丑、亥時。
己巳、己未日宜用午、申時。乙亥、甲申日宜用巳、亥時。
壬申日宜用未、申、亥時。癸酉日宜用申、辰時。
乙丑、丁丑、丙午日宜用卯、辰時。庚午、戊寅、庚申日宜用辰、巳時。
丙子、丙申日宜用卯、辰時。丙戍、庚子日宜用戌、亥時。
庚寅日宜用寅、丑、申時。丁酉日宜用寅、卯、辰時。
戊辰、己卯、庚辰、甲午、戊午、戊戍、己亥、庚戍、癸亥、己酉宜用巳、申時。
丁未、丙辰日宜用巳、亥時。丁卯日宜用寅、卯、午時。
癸巳、癸丑日宜用丑、未時。辛丑、壬戍日宜用丑、寅時。
辛巳、壬午、辛亥、丁亥日宜用巳、未時。戊子、甲辰、戊申、辛酉日宜用寅、申時。
辛未日宜用巳、午、未時。壬子日宜用辰戍時。
以上入殮、安葬除避忌重日、重喪外,其三喪、伏喪日均用靈符制化則吉。
大殮注意事項
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我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停尸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首座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儀式 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 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吊唁儀式 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尸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 按照信仰崇拜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 哭喪是我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入殮儀式流程
入殮時,由死者的兒子抱尸入棺。晉東南沁縣一帶,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后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浮山等地稱為“上不見天”。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后平放棺內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
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饅頭。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干糧”。襄汾一帶,死者絕氣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殮后把白布取出,分給兒孫束腰,名為“留后代”。
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后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入殮時,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如子多,則其余子均抱腰,請來的親友或舉重(抬棺人員)四至六人,用綢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將尸體的腳放入棺內,然后緩緩將尸體平放入棺內。
再用紅線拴一枚方口銅錢,由上而下對準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紅線從棺頭中線拉至棺尾中線,拉直后,看尸體鼻子與棺頭、棺尾中線,三點是否成一直線,如果不成一直線,即調整尸體位置,還有的用一根細棉繩,兩頭各系一枚方口古銅幣,掛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繩子上入殮。尸體放好后,抓綢巾的親友迅速解下綢巾,拴在自己腰里,俗稱扎了此巾,將來腰不疼。
尸體放入后,再于尸體兩側分置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衣服、穿戴、飾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有的入殮時還在尸體枕下墊一些帶籽的棉花,取綿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孫人丁興旺。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體上,依次疊蓋親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條為孝子、孝孫所送,俗稱“子孫被”。至此,入殮結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