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龕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如佛龕、神龕等,一般為木制,我國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
歷史發展
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
《說文》記載,“龕”在古時并沒有后來的含義,漢揚雄著《方言》四稱:“龕,受也。”即容納、盛受之意。佛教傳入我國后,龕又指掘鑿巖崖為室,安置佛像,即供龕。在我國云崗、龍門、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見到。
此后,又出現了將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櫥子形小閣供奉佛像,但大都是與佛堂建筑同期進行,尺寸上有一定規范的較大佛龕。而在故宮中,自立于建筑主體之外,可隨時拆遷并與佛像有多種組合關系的小型供龕,則在數量、樣式和藝術特征上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佛龕。
乾隆時期,承做供龕的事項主要記錄在《活計檔》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廣木作”、“琺瑯作”及“如意館”等檔案中。盡管雍正時期檔案中已有大量制龕活動的記載,但現存實務并不多見。目前,故宮中珍存的供龕多屬乾隆時所作,樣式和裝飾內容融匯滿、蒙、漢、藏宗教和生活中眾多藝術元素。據乾隆年間檔案的記載可知,宮中佛龕制作遵循著傳統的審定方式。
制作需皇帝親自監督
當內務府官員將佛像及供龕呈皇帝時,皇帝首先會降旨將“法身梅洗,開臉,像染青發”,然后讓造辦處為佛像配龕,然后讓如意館或中正殿按皇帝意圖繪畫紙樣,貴重的金銀質地佛龕還要先做出模型,皇帝常會提出一些意見,令其修改后再次呈覽,有時反復多次,直至滿意后開始制作。內務部所屬各部門按照分工性質承攬活計。
如“錢糧庫”籌備制龕用的各類材料,“廣木作”、“油木作”、“匣裱作”承做各式木龕,除制龕、罩油、鑲嵌外,還要進行紅片金或黃緞裱里,龕背后刻四體字樣等工序;“金玉作”承造各式金、銀質地佛龕以及各類鑲嵌工藝;“琺瑯作”承造琺瑯龕及琺瑯裝飾物;“如意館”除繪畫供龕紙樣外,還負責各種玉飾雕刻工藝。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龕通常需要由造辦處多個部門協作完成。
供龕制成后,最后的驗收者往往是皇帝本人。不要小看皇帝的審美能力和對工藝細膩程度的苛求,工匠們因制龕不能令皇帝滿意而遭罰俸祿之事時有發生。從“用材不好”、“大小不合”到“做工粗糙”,都有可能成為受罰的原因。乾隆十三年(1770年)7月就發生了這樣的事:當造辦處“金玉作”為皇太后萬壽節所制四座供龕呈覽給乾隆時,
皇帝認為“佛咼做小了,又糙,片金里為何不用好圓金片做”等,降旨將相關責任人“并該作俱議不是”,結果,相關人分別被罰俸祿六個月、罰錢糧六個月。懲罰如此嚴厲的原因卻極為簡單:此龕是特地為皇太后八十大壽制作的,而皇太后又崇佛至極,乾隆皇帝是至孝之君人盡皆知,豈能容忍制龕之事有半點閃失?此事也足見皇帝對供龕制作的重視。
佛龕如何擺放風水好
佛龕的擺放位置很重要,也很有講究,但是也有部分人不懂得如何正確的擺放佛龕。在家敬佛拜佛,把佛像請回家中,是虔心修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有佛龕盛放的佛像更是值得尊敬的佛,因為不是所有的佛像都帶有佛龕的。古語有云,佛龕乃佛的棺材,佛像即佛本身。
那么佛龕,根據大小確定佛龕擺放位置?;镜姆瘕悢[放位置,當然得高處正堂當中,佛龕需擺放于方桌上,方桌上得擺個架子似的東西。一般人的棺材不都有長凳架著嗎?佛龕擺放位置的前面擺上香爐,水果等貢品。
佛龕的形狀各異,多見方形,當然也有半圓型,有時佛龕還有各種花紋。我們得根據這些來決定佛龕擺放位置。比如,是半圓型佛龕,那么背墻應掛相應的簾布,襯托佛龕的圓邊。佛龕擺放位置的方位,是朝大廳大門,而建筑學上大門一般是朝南,所以佛龕自然也是面朝南了。此外,我們還需注意佛龕擺放位置的背后不得為廁所、廚房等雜物之所。
對于詳解的佛龕擺放位置,有以下幾點:
1.要由里朝外,佛龕或神臺由家里面向門外擺放,由廳向外擺放。也就是說要對著大門,但如受環境的限制不能達到這個要求時,也應把他向著大門口的方向,忌沖門,即一進家門就見佛龕或神臺[指離門太近],要和門保持一定的距離;
2.宜在靜方,安放的地方要清靜,整潔。佛龕或神臺附近最好不要有音響,電視機等東西;
3.不可對著床鋪。不可對著餐桌。廚房,廁所,因菩薩見不得不雅的行為和葷腥之類。如條件所限,有的把佛龕或神臺放在臥室,那么在睡覺時要拿個黃布簾擋上。
4.佛龕或神臺要有靠,背后不能空虛??繅Φ母舯诓荒苁菐?,廚房
5.佛龕或神臺忌在橫梁下。
6.如條件許可,設置的佛龕或神臺不能太低,高度要適中
7.供奉的數目,逢單,不可逢雙,如供菩薩和其他神明,要菩薩在上神明在下,因神明的檔次要底于菩薩,佛和菩薩是至高無上的。
8.佛龕或神臺的方位:一般不要放在家中的正南方正西方[此方位稍偏一下也可以],其他方位皆可,最好根據其家里的風水布局來決定。
9.供奉佛和菩薩最好坐西向東。
可以安奉哪些神靈?
1、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長壽佛、大白傘蓋佛母等。
2、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大勢至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準提菩薩等。
3、金剛——屬保護性之高靈,去除邪魔之位,如普巴金剛、大黑天、伽藍尊者(即是關帝)韋馱金剛。
4、天神——太上老君(有謂大上老君的果位與佛教的佛相同)天后娘娘、呂祖、鐘旭、關帝、濟公、龍母娘娘、齊天大圣君等。
6、祖先——自己父母以上輩分的親人。
7、土地——在門外供奉的。
古書所說的香火,便是以上八類的其中一類或二類三類……等等?,F代一般稱為神靈,住宅供奉神靈的地方,俗稱為“神位”或“神樓”,很少喚作“香火”了。
供奉中要注意的問題
1、上香的數量,一只香就夠。三支也可,如平時忙可在初一,十五上香。
2、供奉水果,供奉的水果最好要保持新鮮,不要等水果壞了才換。換下的水果可和家人一起享用。
3、佛前要供一杯清水。
4、有條件要供奉鮮花。
佛龕樣式
著名建筑史學家劉致平曾指出:“我國對于龕、藏、石燈、紀念柱、香爐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來解決造型問題,這是一種習慣,也是有將小物大作的意思,顯得格外精巧。”
“的確,在清宮中佛龕不僅以‘房屋’造型占很大比例,其中又以模擬官式建筑者為大宗,如宮殿式龕、樓閣式龕、亭式龕和各式塔龕等。清宮佛龕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本身是建筑的某個類別,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古代建筑多為木制難以長期保留,因此佛龕作為建筑縮影的價值就更顯珍貴。”何芳告訴記者。
在清宮佛堂的顯要位置,通常放置擬宮殿樣式并完全按照實體比例微縮制成的佛龕。上為屋頂,??逃卸饭?,中為柱身,內供佛像;下為基座,常用須彌座。其間每個細節并非隨意設計,而是具有強烈的倫理特征,體現著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如屋頂的式樣、裝飾物走獸的數量以及斗拱、彩畫紋樣等,都一一有嚴格規定。
除了宮殿式供龕之外,故宮中數量居眾、樣式頗多的是擬宗教建筑造型供龕,其中又以塔式供龕最為引人注目。塔是隨佛教而傳入我國的一種建筑類型,清宮造辦處的工匠從歷史文獻、壁畫、石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所制塔龕樣式除傳統的樓閣式、重檐式等外,還有許多大膽變體以及結合體式,其中最具清宮特色的是“三塔龕”和“五塔龕”,綜合了漢藏兩地的典型建筑,頂部排列三尊或五尊喇嘛合歡塔,代表“三世佛”或“五佛五智”之意。
此外,還有類似僧人苦修的“草廬”式龕,有些甚至還變幻出蓮蓬的外形,專家稱其創作靈感可能來自石窟壁畫或** 唐卡。總之,宮廷工匠利用其高超技藝,將各地宗教建筑的代表性特征濃縮到宮中的佛堂之中。
此外,擬園林式建筑造型的佛龕也很常見。其中的點睛之作便是亭式龕,其寫意手法極盡想象與創造之能事,成為清宮供龕中最富變化和觀賞性的樣式。擬亭式造型供龕又分為園亭式、四方亭式、長方亭式以及四角、六角、八角亭式等。其頂部的變化最為豐富多彩,有歇山、懸山、攢尖、盝頂等,一些飛檐設計更是變幻奇突,輕巧美妙。
除了上述造型外,還有擬傳統器物造型的供龕。如屏風式龕,靈感來自** 唐卡的“漆泥子佛掛屏龕”則是獨具清宮特色的裝飾屏風。這種形式后來還被發展為全部以無量壽佛為主題的掛屏式龕,作為皇太后或皇帝的祝壽之器。
此外,葫蘆形龕也是清宮佛堂的常見供龕樣式,它以葫蘆及其變體為載體,內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數為一組出現。之所以選用葫蘆形,是因為傳統認為葫蘆多籽,藤蔓綿延不絕,象征子孫繁衍,生生不息。此外葫蘆還因“福、祿”的諧音成為“福祿萬代”的吉祥物,因此在清宮中有大量器物選用葫蘆造型。
令人驚異的是,這種造型被供龕制作者采用,而且供奉的是藏傳佛教尊神,恰好表明了清朝諸帝認為的儒、釋、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的觀念。此外,在乾隆中晚期造龕檔案中,開始頻繁出現“西洋式龕”的記載,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西番蓮紋”、“西番葡紋”、“西番花草紋”等,營造出濃郁的西洋情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