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白晝可長達15小時,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養生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養生
夏季陽氣盛于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所以,在夏至后,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條,也是夏至后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我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面,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在這里,還要向大家隆重推薦一種食材——生姜。有俗話說:“飯不香,吃生姜”、“冬吃蘿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姜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后,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于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講的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于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夏至養生食譜
1.蝦仁炒絲瓜
絲瓜100克、蝦200克、食用油20毫升、鹽2克、料酒少許、生抽少許、水淀粉適量、姜絲適量、蒜片適量。
做法:將絲瓜清洗干凈并去皮,切成滾刀塊,同時將蝦去頭去殼,并剝出蝦仁。然后將蝦仁放入碗中,倒入5毫升的料酒以及水淀粉攪拌均勻腌制10分鐘。炒鍋置火上燒熱,倒入油10毫升,待油溫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蝦仁翻炒至蝦肉變紅,撈出待用。將炒鍋再次置于火上燒熱,倒入剩余的油,放入鮮姜絲和大蒜片大火爆香,加入絲瓜塊翻炒片刻,放入蝦仁,調入適量的料酒、生抽、鹽、水淀粉,拌炒均勻即可。
2.苦瓜鯽魚湯
苦瓜475克,鯽魚380克,葵花籽油、生姜、雞粉適量。
做法:先把生姜洗凈,放入煮鍋中,加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苦瓜擇洗干凈,切塊,開水焯燙;然后油適量,倒入鍋中,燒熱后放入擇洗干凈的鯽魚,煎至雙面微黃,撈起放入鍋中;放入苦瓜,蓋鍋蓋,大火燒開。最后放入適量的雞粉調味,即可出鍋。
3.黃花菜排骨湯
黃花菜1小把、排骨300克、鹽適量、雞精適量 。
做法:排骨用清水浸泡20分鐘,洗凈備用;黃花菜用清水浸泡20分鐘,洗凈備用。然后排骨、黃花菜焯水。取一高壓鍋,放入排骨、黃花菜。加入清水,蓋蓋子,開大火,鍋上汽后,轉小火煲35分鐘。最后等35分鐘后,關火,鍋下汽后,開蓋,調入鹽、雞精,美味的湯完成了。
4.五豆粥
黃豆25克,綠豆25克,赤小豆25克,黑豆25克,炒扁豆25克,紫米50克,大米100克。
做法:把豆子洗凈,用清水浸泡至少4小時。泡好的豆子放在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后用小火熬,1小時之后關火。不要打開蓋子,在鍋里燜15到20分鐘,這樣五豆粥就煮好了。
5.夏至涼面
手搟面、紅腸、牛肉、黃瓜、胡蘿卜、八寶牛肉醬、麻汁、黑豆芽、香腸
做法:把牛肉切小塊或者切薄片,用醬油和料酒腌制幾分鐘,將油放入平底鍋,放入牛肉,加一點八寶牛肉醬,慢煎至熟;盛出煎好的牛肉放入碗中備用。然后鍋內把水燒開,放入手搟面,面快煮熟的時候放入黑豆芽,水開后一起撈出來,放在事先準備的涼開水里面浸著備用。最后把已經浸涼的涼面盛出來,上面加上黃瓜和胡蘿卜絲,擺上牛肉和香腸片,加麻汁和牛肉醬。
6.冬瓜薏米鴨湯
老鴨半只、薏米一把、冬瓜兩斤、姜、料酒、鹽、白胡椒粉、小蔥。
做法:老鴨去頭、腳和屁股,清洗干凈,去掉多余的油脂,剁成大塊。姜切片,冬瓜去皮切大塊,薏米洗凈提前浸泡備用;炒鍋內不放油,將鴨塊放入,加兩三片姜一起,翻炒,炒到鴨肉變色時,加入少許料酒,繼續翻炒到鴨塊收縮,往外冒油;將炒好的鴨塊轉入砂鍋,加入剩余的姜片,放入足量開水及泡好的薏米,燒開,再轉小火燉1小時;在湯鍋中加入冬瓜和少許鹽,中火再燉20分鐘即可,撒切碎的小蔥和白胡椒粉即可食用。
7.薄荷豆腐
豆腐2塊、鮮薄荷葉50克,鮮蔥3根。
做法:豆腐2塊、鮮薄荷葉50克,鮮蔥3根,加2碗水煎,待煎至水減半時即乘熱食用。
夏至養生注意事項
1.夏至養生先養心
中醫專家指出,在中醫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同時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保養。
2.夏至養生須防暑
夏至期間,全國氣溫高、光照足、雨水也多,農作物生長旺盛。夏至過后,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就要到了。人的胃腸功能因受暑熱ciji,其功能就會相對減弱,容易發生頭重倦怠、胸脘郁悶、食欲不振等不適,甚至引起中暑,傷害健康。天氣熱,盡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特別是午后高溫時段和老、弱、病、幼人群;在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時,要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同時采取防曬措施:穿淺色或素色的服裝,帶遮陽帽、草帽或打遮陽傘;多喝水,特別是鹽開水,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風油精等。在高溫作業場所,企業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溫措施,加強對工人防暑降溫知識的宣傳,合理調配工人的作業時間,避免高溫時段室外作業,減輕勞動強度。
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喝些綠豆湯,用蓮子、薄荷、荷葉與粳米、冰糖煮粥不僅香甜爽口,還是極好的清熱解暑良藥,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溫,避免發生中暑。一旦發生中暑,應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躺下休息,給病人解開衣扣,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頭上和頸部,然后送往附近的醫院治療。
3.飲食養生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4.運動養生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5.起居養生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6.夏至養生念好“三字經”
6月21日,夏至。酷暑來了,飲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單”來,否則很可能造成部分營養成分不足和失衡,進而影響正常神經調節與免疫調節等生理機能,引發疾病。專家表示:“念好‘均、堿、水’這三字訣就好辦了!
關于夏至的風俗活動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節的隆重程度不亞于端午節。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以祈求消災年豐。除了祭祀外,朝廷還用歌舞禮樂的方式,祈祝國泰民安。到了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而遼代時婦女則互贈粉脂囊,用來除去身上的汗漬味。
朝廷對夏至如此重視,民間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農民則忙著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這祭天也南北有別,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澇災。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忌諱剃頭理發
這是在清朝時期的一項習俗禁忌。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也就是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當然也不要剃頭理發。據說,夏至日剃頭理發會破運。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于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這對于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干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里別打雷、別下雨。
夏至面條不可缺
我國有句俗語叫“冬至餃子夏至面”,講的是人們在過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兩種食物:餃子和面條。面條是北方人的至愛。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條都要過涼水,俗稱“涼水面”,用來消夏避伏。只是與現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們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麥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區,則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麥粥餛飩齊上陣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無錫人則在夏至這天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諺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而麥粥不僅是清香宜人、健脾養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緩解人們“苦夏”時的食欲不振,同時還可祛濕利尿,是夏至節不可多得的美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