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于婚禮都是非常看重的,因為婚禮過后就意味著你的身份變了,你身邊有了一個會陪你到老,與你生兒育女的人。在傳統文化被不斷重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結婚時選擇了中式婚禮,中式婚禮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現在就跟我要測字網老師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式婚禮定情信物
一、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因為在古代戒指是定親或者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古代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要的,到現如今也是這樣,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帶上,然后幸福的帶上一輩子。
二、手鐲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卻也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并非全是出自于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于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存在著。
三、玉佩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
四、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癡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五、龍鳳呈祥
在中式婚禮上,還經常看到龍和鳳凰的圖案,這是因為在我國,龍和鳳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貴、華麗、祥瑞,以及夫妻和諧美滿的關系。這個傳統來自古代我國神話傳說,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夔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彩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鷙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
六、紅雙喜
我國人的婚禮上,到處可見大紅的雙喜字。雙喜字由兩個“喜”字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興和喜慶,也表示給新人帶來好運氣和幸福生活。
七、合髻
“合髻”也稱“結發”,是我國傳統結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后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八、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九、花朵
中式婚禮上也會永達花朵來裝飾,一般是選用象征富貴的牡丹;代表春天和新生活的蘭花;象征圣潔愛情的荷花;芬芳美麗的蘭花等,這一類的花朵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有好的含義和寓意,而且在中式婚禮上不能用白色,因為白色代表死亡。
十、鞭炮
鞭炮在我國人的傳統習俗里,代表著喜慶和好事,一般在中大節日或是有好事發生時都會放鞭炮和煙花,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也增加喜慶的氣氛。我國人還認為鞭炮可以驅邪,可以將一切不好的邪氣驅逐。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鞭炮放的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氣。所而現代婚禮中,由于鞭炮的危險性和污染性,已經禁止放鞭炮,所以一些人發明了新的慶祝方式,用踩氣球來代替放鞭炮,也同樣為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十一、紅豆
紅豆又稱相思豆,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種豆南山下,此物最相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式婚禮中,紅豆作為結婚信物,通常是被用來作為一種甜品,例如紅豆沙,象征兩人結婚后纏纏綿綿,甜甜蜜蜜。
除紅豆外,中式婚禮上的結婚信物還有:紅棗、桂圓、花生、蓮子,都象征子孫延續,年生貴子、團團圓圓、富貴吉祥。
十二、新人婚禮服裝
在中式婚禮結婚當天,新娘子都會身著中式嫁衣出現在親友面前,在傳統的而中式婚禮上,新娘子一般都要著鳳冠霞帔,這是深具我國特色的新人傳統服裝,具有歷史意義和嚴肅的婚姻寓意。因為在古代,新娘的嫁衣和新郎的衣服都是要新娘自己繡制的,也是具有新人定情信物的性質。
中式婚禮定情飾物
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后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相遇相愛,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
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里幾次說起“結”,“結”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結也一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源》里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打開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簪
“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于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于戴上之后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 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