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我們**是有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節氣都會有著它的特點,這些節氣都是會告訴我們一些習俗以及農民伯伯的農作物的一個耕種和秋收等等,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處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
1、處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2、處暑節氣是夏天還是秋天
3、處暑節氣養生重點
處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暑氣消散
處暑節氣天氣也是炎熱的,在南方的很多地方會出現秋老虎的現象。“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暑是華南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
人們出游迎秋
處暑來臨,人們會準備迎秋活動,也就是祭祀,是比較盛大的活動。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民間開漁節
因為之前的封漁期,到了處暑的時候開禁,所以沿海地區會有舉辦開漁節,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駕船出海。石浦漁民素來有“三月三,踏沙灘”以及“祭海”等*俗,其中“祭海”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處暑節氣是夏天還是秋天
處暑是秋季
別看處暑是有一個暑字在,但是處暑卻是一個秋天的節氣,代表的是即將變涼爽。處暑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處暑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處暑漸漸涼爽
因為處暑在秋天,所以即使是處暑依然炎熱,但是離涼爽的天氣也越來越近了。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高溫,雖沒有夏天酷暑,但仍會悶熱,并且干燥。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節氣養生重點
祛除體內濕氣
夏天的季節雖然我們排汗多,但是濕毒也盛,在處暑是就應該開始排濕,讓自己度過健康的秋冬季節。這個時候可以吃一些“補而不峻”“潤而不膩”的平補之品,既有營養又有利于消化,比如像銀耳、南瓜、山藥、蓮子等食物。紅豆薏米茶是很不錯的祛濕飲用茶。把紅小豆、薏米提前泡上四五個小時,然后加水煮大約一個小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少量冰糖或者蜂蜜。
春捂秋凍不過早添衣
處暑的到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早晚的溫差,特別是下雨過后,但是這時候不要急著添加衣物。“春捂秋凍,不得雜病”是民間傳統的養生之法。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初秋暑熱尚未退盡,不宜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ciji ,有助于鍛煉身體的耐寒能力,如果這時候穿的太多,捂得太嚴,就會過多出汗,使陰津耗傷,陽氣外泄。但秋凍也要因人而異,要根據情況靈活判斷穿多少衣服,要凍得適度才行,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便使身體逐步適應涼爽的氣候。
益腎養肝潤肺養胃
夏季結束秋天到來,這時候的環境也會從濕熱變得干燥。所以要注意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吃些咸味食物,民間有“朝朝鹽水,晚蜜湯”的說法。早上喝淡鹽水,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養顏,并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很適合在處暑時飲用。有些人在處暑過后會胃口大開,但此時仍不宜多吃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可選用適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扁豆、冬瓜等,也可多吃新鮮的時令果蔬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