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對我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但很多人只停在表面理解,如:“你某某年出啊,屬相是什么啊”,或是“今天是什么年啊,生肖是什么呢”,今天和大家略微深入了解下十二生肖的由來。
十二生肖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神秘莫測。
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是饋于我們的一顆絢麗的瑰寶,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
十二生肖在我們人類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滋孕而生,溯原甚遠,它那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向我們展示著先人們的偉大文明遺跡,和人類擁有的輝煌……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
十二生肖起源
古文獻記載未解決十二生肖的文化源頭,古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
星宿說——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系。
歲星說——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輯佚書》認為每十二年,“三歲穰,三歲毀,三歲康,三歲旱”,另說是“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幾十二歲一饑”。
圖騰說——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志,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余皆是日常可見。
十二生肖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在倉頡創造文字后,黃帝就發明了天干地支歷法。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搭配起來輪轉一圈為六十年。這種歷法在當時來說是很科學的,因此,一直到今日還有人沿用。可是,這種計算年月時辰的方法畢竟太復雜,太難記了。廣大不認字的群民就更記不住了。黃帝為了讓各部落所有的群民,包括老人和小孩都能看懂,記住,決定選十二種動物圖像搭配上去。這樣人們一看到圖像,便知道是啥年頭了。
十二生肖排序,民間故事——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首座。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后豬跑來占據末席。
很多人會問,十二生肖為何沒有貓呢?其實家貓傳入我國時生肖早已形成,這個近似于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結語
十二生肖的由來起源至今都沒有公認的解釋,但這并不影響國人對十二生肖的喜愛。
無論你身在世界何處,只要談起十二生肖就有著一種濃濃的我國情懷,“十二生肖”不在是簡單的“十二生肖”,它更是一個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