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知乎社區(qū)上廣為流傳的“命越算越薄”這一話題展開探討。首先,文章簡要介紹了命越算越薄這一現(xiàn)象,并指出這一說法并非完全真實可靠。接著,從人類認知心理和科學試驗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詳細解讀和分析,得出綜上所述:宿命論不應成為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的拐杖和支撐,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機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未來。
一、宿命論與人類認知心理
宿命論指的是一種信仰或理論,認為人的命運或人生軌跡是早有注定,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都無濟于事。這種思想源于早期的宗教信仰,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內(nèi)化為一種心理。宿命論以極度消極的態(tài)度來看待人生中的可能性,認為命運是不可控制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命接受。
然而,這種看法并不符合人類認知心理的實際情況。人類天生具有探索未知、尋求新的本性,而非機械地接受既定的現(xiàn)實。心理學領域中,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人類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會產(chǎn)生多種反應和行為選擇。這其中,我們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的信念和能力,指其能夠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的自信程度。這種信念受到個人的經(jīng)驗、技能水平、方案等因素的影響,具體說,在認知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伴隨著對任務的不斷熟悉和認知的不斷深入。所以,如果我們把宿命論看作是一種自我效能感的缺乏,那么它就越來越難以成為我們的信仰。
二、科學試驗視角
宿命論是一種主觀感覺,很難做客觀證明。但是,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看“命越算越薄”的說法,有一些有意思的試驗是可以展開的。
一組實驗者將兩組骰子擺在面前,一個是普通的6面骰子,另一個是29面的骰子。兩組骰子中都有一個數(shù)字是7。實驗者要求參與者,從兩組骰子中選擇一個,如果選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然而,在實驗過程中,普通骰子哪怕投出7的概率仍然很小,29面骰子投出7的概率則相對高了很多。結果發(fā)現(xiàn),一些參與者會錯誤地認為選29面骰子的概率比選擇普通骰子要低,從而不去選擇。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對不同概率的事情會給出不同的選擇,當面對小概率事件時,我們先天地傾向于認為它們不可能發(fā)生,但這種認知錯誤并不是因為概率低而產(chǎn)生,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錯誤。因此,有些人當聽說“命越算越薄”時就會以為自己會變得不幸,這種想法并不是根據(jù)概率而來,而是我們個人的主觀認知所至。因此,不應將主觀感受作為客觀規(guī)律。
結論
“命越算越薄”這一說法滿足了人類認知心理中原始、基礎的需求:解釋自己的苦,排除自責和錯誤,找到一種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然而,我們不能借此放棄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權。
隨著現(xiàn)代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能力去探求未知,去呈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而將命運看作不可控的事物,無疑是逃避責任、抑制創(chuàng)造能力的過程。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力量,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個機遇。人類的智慧和勇氣比命運更為重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