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中,富裕的程度有很多種衡量方式。有人通過擁有物質財富來衡量富有,因為擁有了足夠多的財富可帶來物質上的滿足感。而有人則更注重內心的滿足感,認為擁有人際關系、成功的事業和激勵使人更富有。
在我國的社會中,也有許多人將自己的財富程度作為衡量富裕的標準。在這些人中,總有一些人擁有著巨大的財富,成為了人們所稱贊的“富豪”。這些人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十個光頭九個富。
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有很多國內外的網友發現,在看我國的大大小小的富豪排行榜時,總會發現一些特點:這些富豪往往大多是光頭。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諸如此類的空穴來風稱謂給予過多的關注。事實上,這個光頭九個富的說法源自我國南方一帶當地的俚語。
可是,為什么這樣的俚語會成為現實呢?我想,這可能與一些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有關。社會認知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人們對社會現象的主觀認識和判斷,它涉及到人們的觀念、信念、情緒、心理過程、社會信仰和文化世界觀等多個方面。
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來看,光頭和富有這兩個概念之間似乎并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系。在社會認知中,往往會出現某些「槽點」,當人們對某些槽點的重視程度足夠高時,便會引起某些文化符號和觀念的反響。光頭往往被定義為一種與傳統文化相背離的形象,而富豪則被賦予了近乎于偉大的感覺,這樣的對比在社會認知中會引發足夠強的“符號壓縮”,從而形成了“十個光頭九個富”的理論。
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我們可以通過去了解一些真實的富豪來證明這一點。他們并不擁有傳統意義上的“億萬富翁”那樣的不計其數的金錢,他們大多數可能是普通的中產階級,雖然經濟實力比一般人要好得多,但在日常生活中與大多數社會人士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們往往會讓自己的認知受到指導呢?答案似乎很顯然,社會化是影響個體的認知和行為的根本之一。
社會化理論認為,人在成長和發展中會逐漸接受社會化對其認知和行為的影響。社會化是一種長期的教育過程,它主要通過家庭、學校、朋友、媒體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和機構來實現。
在文化傳統方面,一些觀念會因為家庭和文化影響而被視為正確的,比如宗教信仰、家庭傳統、價值觀等等。這些認知和行為模式往往會由某些特定群體強制性地推廣。
再比如,對于光頭,我們會經常聽到大神說:“沒有格局的人拿起剪刀就是光頭”這種話。這樣的言論已經在我們平時的語言交流中深入人心,然后不自覺地受到大家的追捧。于是,我們很自然地認為,光頭比普通人更具有個性特色,更符合成功人士的形象。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認知模式卻也具有很弊端,特別是對“富有”的一部分人群來說,他們依賴的是人脈網絡和專業技能,而使用光頭“象征”出一個不一樣的形象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顯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光頭難免會在某些特定的社會認知中被視為成功和富有的有力象征。但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成功其實并沒有什么與“富”或“光頭”之間的真實掛鉤。我們更應該理性看待自己和周圍人的成功和財富,因為,真正的成功源于內在的實力和外在努力的雙重付出,而不是單純的表面出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