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姓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位姓氏,尤其在江西、兩湖地區特別昌盛。當今鄒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29%,總人口大約在360多萬。
歷史上姓鄒的名人有哪些?
鄒忌(約前385---前319),戰國時齊國大臣。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zhengzhi
,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鄒衍是我國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戰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歲。相傳墓地在今章丘相公莊鎮郝莊。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鄒陽,散文家,齊人,是西漢時期很有名望的文學家。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于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茍合”,后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并尊為上客。鄒陽有文七篇,現存兩篇,即《上書吳王》、《于獄中上書自明》。
鄒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歸里后于周線巷住處辟一園名“道鄉”,故自號道鄉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歲。元豐五年(1082)進士,調揚州潁昌府教授。呂公著、范純仁為郡守,皆禮遇之。哲宗朝,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獨相用事,浩露章數其不忠,因削官,羈管新州?;兆诹ⅲ瑥蜑橛艺?,累遷兵部侍郎兩謫嶺表,復直龍圖閣。卒謚忠,學者稱道鄉先生。
鄒守益(1491-1562)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h連村鄉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鄒守益一生尤其重視教育,崇尚簡易明白、樸實無華、直指本心。他認為,教育是人后天賴以長進的最根本的途徑。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對“致良知”作了充分的發揮。鄒守益著作有《東廓文集》、《詩集》、《學豚遺集》等。
鄒元標(1551年-1624年),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縣縣城小東門鄒家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與趙南星、顧憲成號為“三君”。
鄒應龍,字云卿,號蘭谷,蘭州皋蘭人。明世宗嘉靖丙辰科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嚴嵩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其子世蕃“憑藉父權,專利無厭,私擅爵賞,廣致賂遺”。
鄒伯奇(1819~1869廣東南海人),清代物理學家,對天文學、數學、光學、地理學等都很有研究。他自己動手制作照相機并拍攝照片,并著有《攝影之器記》和《格術補》,專門探討攝影技藝及理論問題。他曾自立制造了我國首座臺照相機,比西方僅僅晚了4年;還曾參與測繪畫出我國首座張有經緯線的我國地圖,另外還測繪了廣東地圖、南??h地圖、廣州城地圖、南海各司(相當于鎮)地圖甚至他所在的潯峰洲(金沙洲所在江島)地圖。
***是我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宣傳家、在我國近代史上首座個寫下篇章的重慶人。投身民主***,是與***齊名的著名***演說家。
姓鄒的女明星:
鄒娜、鄒倚天、鄒涵虹、鄒美儀、鄒淵虹、鄒玉春、鄒集城等等。
姓鄒的男明星:
鄒凱光、鄒承恩、鄒廷威、鄒俊百、鄒兆龍、鄒文懷、鄒靜之、鄒志盛、鄒野等等。
鄒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鄒姓主要有三個來源:姚姓、曹姓和子姓。
首座支出自姚姓。姚姓出自虞氏,始祖是舜,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城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近山東鄄城。姚墟盛產桃,姚人以桃樹為圖騰,姚以兆為姓,
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長占卜,故以姚為姓。故也稱姚順,因為自有虞氏族而稱虞舜。姚舜之后有鄒國,商朝侯國,古國在今山東鄒城市
東南的古邾城。春秋初為曹姓邾人所奪,北遷于今山東鄒平南,后為齊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姚姓鄒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高陽氏顓頊之后。顓頊后裔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挾于邾,今山東曲阜南南陬村,建立
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南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也稱鄒。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并遷邾人于楚的邾地,既今湖北黃岡西北。其后有邾、
鄒等氏。曹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自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紂王之兄微子于宋,是為公爵宋國,以奉商祀。微子
啟之弟微仲衍之曾孫為宋湣公,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父勝,世父勝生正考父,正考父食邑于鄒,也稱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其后裔以邑為氏。子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7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外族融入鄒姓的事件主要發生在三國、北宋和清初。三國是東南方的越族,北宋的西夏黨項人,清初的滿洲人中均出現了鄒姓,但規模部大。
歷史上鄒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秦漢以后,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陜西,南下渡長江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區。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
地區。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首座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
于江西、江蘇,這三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入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增長
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首座大省,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人口的
48.6%,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余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
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鄒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鄒姓的人口37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370多萬,增長了近10倍,
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ooo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
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其次分步于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首座大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
1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
部向西部的遷移。
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陜西南端、山東東端、云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
部,鄒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
群。在粵桂南部、臺瓊、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陜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xinjiang
西北,鄒姓一般占
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