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羊高:
戰國時齊國名儒,為卜子夏高徒,作《公羊傳》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到漢初,他玄孫公羊壽,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學者,輯錄成《春秋公羊傳》。何休又作《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公羊傳是今文,盛行于漢武帝、漢宣帝之時。成為儒學"十二經"之一。自王莽時,古文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到清代后期,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主張復興今文學,借用公羊傳"微言大義"來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公羊」源出
公羊(Gōngyá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為氏。據《尚友錄》上指出,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春秋時,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后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為姓,稱公羊氏。
得姓始祖
公孫羊孺。古代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公孫羊孺的子孫,取祖上姓名中的公羊兩字為姓,世代相傳。可是到了后來,有一部分公羊姓的族人,就簡化成公姓了。公姓是由許多姓如公良、公建、公明、公孫、公羊等簡化來的,他們多是王公貴族的后代。故公羊氏的始祖就是公孫羊孺。
遷徙分布
公羊姓在** 和** 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羊一姓出自姬姓。根據《尚友錄》上指出,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也介紹,春秋時魯公孫羊孺,頗有才學,基孫以祖父名字中的兩個字“公羊”為氏。使公羊姓為姓氏人所知的人物是戰國時人公羊高。相傳他是《春秋公羊傳》的作者。不過,有學者認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進到西漢景帝時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人胡母生(字子都)將其“著于竹帛”面成書流傳后世。依照《尚友錄》的記載,公羊氏家族當時的繁衍中心是在頓丘,即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
堂號
春秋堂: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鉆研《春秋》,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漢代,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遂以“春秋”為堂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本文:姓公羊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