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澹臺滅明:(生卒年待考),字子羽;魯國武城人(今山東平邑)。著名春秋末年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
其相貌丑陋,但為人公正,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后來游學于江淮,弟子多達三百人,名揚各諸侯國。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難以成才,故不為孔子所器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南游至江西,在南昌定居,并設立書院講學,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懊悔莫及,感慨他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成語“以貌取人”的典故由此而來。
澹臺滅明品行端正,鄙視趨炎附勢的世俗,因此賢名遠揚。
據說,當年澹臺滅明進入南昌城,就是由進賢門而入。他設立書院講學,對南昌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南昌人亦希望更多如澹臺滅明一樣的賢士能來南昌,故而將澹臺滅明進入南昌時的城門命名為“進賢門”。
進賢門,又名撫州門、望仙門。位于今永叔路、系馬樁交匯口附近,因附近有梅尉官舍而得名。以前這一帶農田菜地居多,運肥挑菜的人群自晨至晚川流不息。城外又有多處墳山墓地,送喪掃墓者常有來去。故有“挑桶賣菜撫州門”或“哭哭啼啼進賢門”之民諺。為了接納更多的賢人高士來南昌,樹立南昌城南大門的形象,便在進賢門外修筑了繩金塔。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澹臺滅明被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鄉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先賢澹臺子”。
澹臺敬伯:(生卒年待考),又名澹臺恭;會稽人(今浙江紹興)。
著名東漢文士。向薛漢為師學習《韓詩》,為薛漢最知名的弟子之一。薛漢的弟子中,以澹臺敬伯與杜撫、韓伯高等最為知名。
「澹臺」源出
澹臺(Tántái澹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時魯國孔子弟子滅明的后代,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游長江流域,居于澹臺湖(在今江蘇省吳縣);另一說是居于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南),遂以湖(山)名命姓名,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后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稱澹臺氏。
得姓始祖
澹臺滅明。據《姓氏考略》記載,可知澹臺一姓,是居者以地名為姓而來的。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臺山旁,相傳古時滅明居之,即以地為姓,稱澹臺氏,故名為澹臺滅明,字為子羽。后來,澹臺滅明南游至江蘇吳縣東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來地陷為湖,人稱澹臺湖,也就是今蘇州著名的澹臺湖,湖側仍有墳可見。依照《史記》的記載,澹臺滅明是當時的魯國武城邑人,即今山東省人。他們的得姓歷史大約在2500年左右。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縣)。故澹臺姓的始祖就是澹臺滅明。
遷徙分布
澹臺姓在** 和** 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澹臺姓起源于春秋時候,魯國地名為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南),后來有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喜歡這里的風景并居住于此,就以山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故叫澹臺滅明。他的后代,就承繼澹臺為姓,世傳澹臺氏。另一種說法,也是源于地名,但是一名為澹臺的湖泊。書載,滅明南下游歷各地,曾居于澹臺湖濱,并以湖名為姓。后人因之。澹臺氏如今并不多見,許多澹臺氏早就簡化成臺氏了。澹臺姓望出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是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堂號
斬蛟堂、毀璧堂:孔子有弟子澹臺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游很稱贊他。有一天,他帶了千金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臺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后,浪也平了。澹臺滅明把璧扔到河里,誰知投了3次,璧又跳到船上3次,他最后把璧毀掉走了。澹臺氏因以“斬蛟”、“毀璧”為堂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