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讀音分shi和chi) 姓是當今我國姓氏排行首座百四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七。現行較罕見姓氏。
歷史上姓時的名人有哪些?
時苗(150-220年),字德胄,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今河北邢臺平鄉)人。據《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他少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為壽春令。他為政令行風靡,不事權貴,與常林、吉茂和沐并四人以清介聞名。
時溥(?-893),唐末一度占據徐州(今屬江蘇)的藩帥。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時彥(?—1107),字邦彥,河南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己未科狀元。存詞僅一首。
時立愛,字昌壽,涿州新城人。父承謙,以財雄鄉里,歲饑發倉廩賑貧乏,假貸者與之折券。遼太康九年,中進士第,調泰州幕官。丁父憂,服除,調同知春州事。未逾年,遷云內縣令,再除文德令。樞密院選為吏房副都承旨,轉都承旨。累遷御史中丞,剛正敢言,忤權貴。除燕京副留守,丁母憂,起復舊職,遷遼興軍節度使兼漢軍都統。
時執亮(?-?)山東東平人。明朝進士、官員。
時中(生卒不詳)明代官吏,江蘇常熟人。明孝宗弘治年間進士,出知絳州。擢南京刑部員外郎后,身體力行,避免部下貪贓枉法。后忤劉瑾罷歸。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瑾被誅后,復舊職,累遷廣東副使,領海南兵備道。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據后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于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
時姓的起源與演變
時姓的起源有三支:子姓、贏姓和羋姓。
首座支系自子姓。商湯支庶之后有時氏。春秋時,宋大夫封于時邑,為古部國地,故地在今河南滎陽東,子孫以邑為氏。子姓時氏的歷史大約有2700年。
第二支系自贏姓。古有時國,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古時國,為東夷后裔,應近時水。時水,又名如水、形水。上游即今山東淄博東南烏河,下游自今山東臨淄區
西北分兩支:一支西流至今桓臺西北注人古濟水,稱為乾時。一支北流折東循今小清河合淄河人海。隋開皇年間在今淄博東北臨淄區西北設置時水縣。
第三支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共王申邑大夫申叔時之后,以字為氏。羋姓時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時姓一直比較單純,外族加入時姓群體中的事件僅發生兩起,規模均不大:一在唐朝,時西北鮮卑吐谷渾部有時姓;二在清初,滿洲八旗姓紛紛改姓中,滿洲人中也有選擇時姓,其后幾乎被同化為漢族了。
歷史上時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時姓活動的主要地區在河南和山東一帶。
宋朝時期,時姓大約有7萬4千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1%,排在大姓姓氏首座百三十五位。山東為時姓首座大省,約占全國時姓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
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湖北,這二省的時姓大約占時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河北、四川、江西等地。
明朝時期,時姓大約有3萬3干人。江蘇為時姓的首座大省,約占時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河北。
當代時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時姓的人口有54萬多,為全國首座百八十九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時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
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江蘇,這三省大約占時姓總人口的61%。其次在河北、陜西、四川、安徽等地。河南為時姓首座大省,約居住了時姓總人
口的33%。全國形成以豫、魯、蘇為重心的時姓分布區。
時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豫魯皖蘇、河北大部、京津、遼吉黑大部、晉陜東南、湖北大部、江西北段、云南、黔川大部、重慶北端、廣西西部,時姓占
當地人口比例一般在0.08%以上,其中中心地區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8.4%,居住了大約79%的時姓人群。在蒙晉陜
大部、寧夏、黑龍江西南、吉林西部、遼寧北部、河北西北、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川黔北部、渝湘大部、廣西中部、贛浙北部、上海,時姓占當地人口比例一般在
0.04%-0.0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3.8%,居住了大約17%的時姓人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