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
三國時蜀國zhengzhi 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后,受遺詔與尚書令李嚴共同輔佐后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后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勉縣西南)軍營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瞻
三國蜀漢人,字思遠,蜀漢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后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于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諸葛瑾
字子瑜,諸葛亮之兄。初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孫權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后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恪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字元遜(203-253),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南)人。諸葛瑾之子。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于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建興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于新城,數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后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恢
字道明(265-326),晉代瑯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人。曾任安東將軍司馬睿(即后來的晉元帝)屬下的從事中郎,后官至尚書右仆射。
諸葛豐
字少季,西漢瑯琊縣人,其里籍疑為今瑯琊鎮窩龍村(傳言因紀念諸葛祖籍得名),或疑為葛陂(今諸城市枳溝鎮普慶村南)。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時,以同鄉召諸葛豐為屬員,后舉薦為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城因而有語曰:“間何闊,逢諸葛。”就是說諸葛豐執法嚴正,害人者遂久闊而不相見。元帝嘉獎他的氣節,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時侍中許章以皇帝貴幸,淫奢而不守法規,其屬下犯事,牽連及之。諸葛豐具文彈劾,正準備上奏,適逢許章私出,諸葛豐遂舉符節令其下車,欲將其逮捕。許章逃入宮門,乞哀于天子。于是元帝收回諸葛豐的符節。諸葛豐不勝憤懣,上書辭職,元帝不許。是后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權貴多言其短,元帝降諸葛豐為城門校尉。最后上書彈劾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被元帝貶為庶人,終于家。諸葛豐之后代遷居陽都(今沂南縣磚埠鄉黃疃一帶),多有顯者,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誕
字公休,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人。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宗,初為尚書郎、滎陽縣令。后來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因魏明帝惡其沽名釣譽而罷官。曹芳繼位之后復職,諸葛誕又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因討伐毋丘僉等人叛亂而升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為削弱其兵權而召入朝為司空,諸葛誕起兵反叛并投降吳國,在吳國出任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封壽春侯,后被司馬昭殺死。
諸葛融
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姓諸葛的明星:
諸葛梓岐
諸葛梓岐(Marie Guge,1984年8月20日—),加拿大籍的華人模特,自稱是諸葛亮第63代后人。起初大家都以為她是***人,其實她是中日混血,籍貫山東,在北京出生,6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從加拿大返國的她,甚有Camera Face,隨即被挖掘,成為炙手可熱的嫩模(也就是xianggang 所稱:靚模)
諸葛青云,本名張建新(1929年—1996年),“諸葛青云”為其筆名。山西解縣人。臺北行政專科學校(即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前身)畢業,曾任“總統府首座局”科員。在** 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臥龍生并稱** 武俠四大家。其著作有《紫電青霜》、《奪魂旗》、《傲笑江湖》等,深受武俠迷的喜愛。
「諸葛」源出
諸葛(Zhūgě諸葛)姓源出有三:1、出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后,原居于瑯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后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2、出自有熊氏之后,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后有復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后改為諸葛氏。3、出自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后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得姓始祖
葛伯。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種不同途徑。一說是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認為,諸葛氏是葛嬰的后人,因居住在諸誠,而被稱為諸葛。一說是從《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引證的,書中指出,瑯琊諸縣人葛氏,后來遷居陽都,陽都原來已經有姓葛的人,為了將兩葛氏人區分開來,所以稱諸縣葛氏為諸葛。還有一個說法是《風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嬰有功而被誅殺,所以追封他的孫子為諸縣侯,并且稱諸葛氏。此外另有一說,人為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綜合以上文獻資料,可知道,諸葛氏的得姓途徑雖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卻一脈相傳自夏商之際的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東諸城。這個家族之所以會以諸葛為姓,主要是基于血統和地緣兩個因素。在血緣上,他們是葛伯之后;在地緣上,他們同發祥于諸城,也成長于諸城。諸葛氏后人奉葛伯為諸葛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諸葛姓在** 和** 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后,后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后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后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后世漢武帝劉邦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候,由此,后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里,“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后,誤傳為“諸葛”。諸葛復姓望族居瑯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于現在山東省諸城縣、臨沂縣、膠南縣一帶。
堂號
三顧堂:東漢末時,劉備三顧諸葛亮于茅廬之中,后拜諸葛亮為丞相。臥龍堂:諸葛亮起初隱居南陽,自比管仲、樂毅,他居住的地方叫臥龍崗,人稱“臥龍先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本文:姓諸葛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