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戴的名人有哪些?歷史上姓戴的名人,戴姓是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跟小編一起看看歷史上姓戴的名人吧! 戴姓的起源有三:1、黃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裔,以謚號為氏。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3、源出外族的改姓。
歷史上姓戴的名人
戴德(生卒年不詳),字延君。春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孫,西漢時期梁國(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家族顯赫。一說《成安縣志》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北鄉義)人。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代表作《大戴禮記》。戴德活躍于漢元帝時(公元前前43年一公元前33年),是后倉(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小戴禮記》作者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由于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后人尊稱為儒宗。
戴圣,字次君,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北鄉義)人。一說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生卒年不詳,世稱小戴,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今本《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漢書》成書于漢建初七年(公元80年)。
戴逵(約331年-396年),字安道,我國東晉士人及藝術家,原籍豫州譙郡铚縣,長年隱居會稽剡縣,與名士高僧結交,朝廷多次征召不起。在學術思想方面,他精研儒家禮學,信奉道家與佛教,認為隱居合乎人的純樸天性,儒、道二家可以融和,無為與名教并無沖突。信仰上他相信宿命論,否定善有善報的報應說,卻接納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文學方面,他撰有多篇賦、贊與論,贊賞竹林七賢的為人,描寫閑游的生活與寄托隱居的情懷。藝術方面,他擅長繪畫、雕塑和彈琴,是東晉后期畫壇一代領袖,所造佛像造形生動,首創以夾纻塑造大型佛像,并開創南方佛教雕塑的新時代,在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歸唐后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后,戴胄被擢升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數次犯言直諫,后改任尚書左丞。629年(貞觀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次年又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633年(貞觀七年),戴胄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謚號為忠。
戴至德(?-679年3月16日),爵封道國公,謚恭,唐朝官員,唐高宗年間為宰相。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偽。
戴復古(1167年-1248年后),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臺黃巖(今屬浙江臺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歸家隱居,卒年八十余。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后改工書畫。宣德間(1426—1435)以畫供奉內廷,官直仁殿待詔。后因遭讒言被放歸,浪跡江湖。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山水師法馬遠、夏圭,中年猶守陳法,晚年縱逸出蹊徑,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蒼郁渾厚,用筆勁挺方硬;畫人物筆法嫻熟,頓挫間風度益著;所作花鳥、蟲草亦饒有生意。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 《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戴潮春(?-1864年)亦名萬生,彰化四張犁莊人,祖籍我國福建漳州,** 清治時期民變領袖。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我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表元(1244年-1310年),元朝初年重要詩人、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今浙江奉化市)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