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柱”乾坤
四柱具有較高的預測準確率,已無可非議,只要提到命理,人們會自然想到四柱。其實,命理不僅僅是在四柱中才有預測的神奇,筆者鑒于各家之長,在上百余例的“兩柱”預測實踐中,證明命理在每一干、每一支中都有預測功能。
所謂“兩柱”我這里指的是將人的出生年月轉換成農歷的干支。如男命1973年農歷9月生人,轉換成干支為乾造(73)癸丑、壬戌,也就是四柱的前兩柱。
把“兩柱”與五行生克制化的命理結合起來,就會使命理預測具備以下特點:即不用萬年歷、不用排大運、省時間、旺衰變化簡單明了,一望便知,斷事具體,準確率高,效果神奇。以上特點絕不是筆者危言聳聽,相信有識之士自有鑒別。下面我就“兩柱”論命的方法及實踐做一下簡要介紹。
一、 確定中心點
“任何事物都有中心、中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中心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是根本動力和最終決定因素。一切事物的存在,發展變化與消亡都是由中心的規律所決定的”。(引自劉大鈞《周易概論》)兩柱論命一樣也是離不開中心的普遍性,如乾造(73)癸丑、壬戌,要論命斷事,首先就要確定中心點,也就是切入點。我的辦法一般是取年干為論命的中心點,亦可取月干論命的中心點,如上例乾造(73)癸丑、壬戌,如以年干癸水為論命的中心點。則年支丑則為癸水之七殺,月干壬水為癸水之劫財,戌土則為癸水之正官、若以壬水為論命的中心點,月支戌土為殺、年干癸水為劫財,丑土為正官。
二、確定旺衰喜忌
首先應辨出中心點的強弱旺衰,如同四柱中的日主旺衰是一個道理。如乾造(73)癸丑、壬戌以年干癸水來看旺衰,則坐支丑與月支戌相刑,丑戌均為克癸水之官殺,只有月干壬水助之,故可知癸水身弱。又如乾造(72)壬子、辛酉,一望便知是壬水較旺。其它定旺衰以此類推。辨出旺衰之后,可按旺的宜泄宜制,弱的宜補宜生助,稍懂命理者,自會領悟,此不多述。
三、干支的變化及互化
“兩柱”論命同樣要依據干支的三合、五合、***、三會、六沖、六害、相刑的變化,此外還要注意每個干或支的互化,才能將干支活用。如天干甲在地支則可化為寅;乙則為卯;丙則為午;丁則為己;戊可為辰,亦可根據情況變化為戌;已則為未,亦可為丑;庚則為申;辛則為酉;壬則可化為子;癸則變化為亥。地支則可反之化為天干,如已可化為丁,寅可為甲,其它以此類推。
四、神煞的變化
上述干支互化必然會引起神煞的變化,現僅以驛馬、桃花變化為例,演繹一下神煞的變化,希望注重命理實線的朋友注意,舉一反三,看看是否管用。例上述乾造(23)癸丑、壬戌,年支丑則馬星為亥,即癸是亥的天干變化之形,故癸為驛馬,桃花巳酉丑在午,變化成天干則為丙,其它的神煞變化由此理可知。
五、恒象的運用
恒象指的是永恒或者說不論生克時最基本信息象。如甲乙木的恒象為官、為殺、為丈夫、為工作等;丙丁的恒象為印、為母、為長輩、為文憑、為聲譽等;戊已的恒象為比劫、為兄弟姐妹、為朋友等;庚辛的恒象為傷官、為口舌、為刀劍等;壬癸水為財星、為妾、為妻等。這種信息象的運用,一般是在四柱或兩柱論命時,在命局中找不到要論的信息象即可調用此象。如上述(73)癸丑、壬戌,如以癸為中心,壬可為其的妻子或情人,不按劫財來論,當然劫財的信息,亦發揮作用?,F舉一例證明一下恒象在預測中的作用。
例如:坤造(77)年柱 丁巳 月柱 甲辰
斷:1、94年(甲戌)有兩個男子要與她確立戀愛關系。
2、95年(乙亥)在旅途之中有戀愛關系。皆驗。
解:均是取丁火為論命中心點,取甲乙木的恒象為官星為男友,斷乙亥年在旅途中是因流年太歲逢馬星之故。
六、卦象及六神的運用
從古今的命理叢書來看,卦象及六神在六爻預測中聯系的比較緊密,在四柱預測中有的書僅提了一下,很少舉出運用的實例來。我在兩柱的預測實踐中,發現加入大量的卦象及六神,不但可以拓寬思路而且是斷事具體的關鍵。如乾造(73)癸丑、乙卯,我觀后不到三分鐘立即斷出“你91年(辛未)有傷災,傷的最重的是右腳脖子、右手也受了傷?!睂Ψ酱鸬馈皩Γ夷_脖子最重是粉碎性骨折”我說“你是怎樣摔傷的”?對方道“是從樓上摔下來的”。我說必是從四樓上摔下來的,答“是四樓”。我當時的思路是以年干癸水論命的中心點,逢91年辛未,乙辛相沖則辛金生癸水受阻。另外丑未相沖為土旺,則辛金難化旺土之氣,乙卯木被有氣之辛制住其無力發揮克制土的作用,故旺土之氣必克癸水,癸水在坎宮主足,壬為左,則癸為右、故為右足、而斷腳脖子。按邏輯右足被摔傷不可能用左手扶地,必是右手方便些故斷右手被傷。丑土藏東北艮宮,艮有下落之象故為摔傷。另外乙落巽宮主車舟,辛金沖之,亦主受傷之象,命造既然說是從樓上摔下來的,我取四樓上摔下的思路是從艮卦得出的,因為丑即艮,也就是說最終克癸水的是丑的力大些,因丑是癸水的坐支最近之數,因此思路應當在丑和艮上,艮后天取數為7,先天為8,艮卦的倒象為4,為震為寅為手為樓,故取4樓。還一個原因是,按實際的道理講,如人從7樓或8樓摔下來,沒有特殊原因是沒有不死的,故有必從四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