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數九”?
數九是一種我國傳統記錄時間的方式,從冬至(24節氣之一)開始每過九天記為一九,共記九九,通常數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頭一個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數九寒冬”的說法。2018年12月22日是冬至日,也就是說這一天為2018年數九開始的日子。數九的表達方式為:一九首座天、一九第二天……依次推類。
數九的原因
這與我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征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取暖來,「春已深矣」了。
何謂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數九寒冬的習俗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九九消寒圖,漢族歲時風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關于「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45年的歷史,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智能游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的形式
「九九消寒圖」主要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各家具體采用甚么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
今天是幾九第幾天2018年
2018年數九日期列表
一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5年12月22日(冬至日)
第二天:2015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夜)
第四天:2015年12月25日(圣誕節)
第五天:2015年12月26日(*** 誕辰)
第六天:2015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15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15年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第九天:2015年12月30日
二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5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18年1月1日(元旦)
第三天:2018年1月2日
第四天:2018年1月3日
第五天:2018年1月4日
第六天:2018年1月5日(小寒)
第七天:2018年1月6日
第八天:2018年1月7日
第九天:2018年1月8日(*** 逝世紀念日)
三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1月9日
第二天:2018年1月10日
第三天:2018年1月11日
第四天:2018年1月12日
第五天:2018年1月13日
第六天:2018年1月14日
第七天:2018年1月15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第八天:2018年1月16日
第九天:2018年1月17日
四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1月18日
第二天:2018年1月19日
第三天:2018年1月20日(大寒)
第四天:2018年1月21日(列寧逝世紀念日、國際聲援南非日、彌勒佛誕辰)
第五天:2018年1月22日
第六天:2018年1月23日
第七天:2018年1月24日(臘八節)
第八天:2018年1月25日
第九天:2018年1月26日
五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1月27日
第二天:2018年1月28日
第三天:2018年1月29日
第四天:2018年1月30日
第五天:2018年1月31日
第六天:2018年2月1日
第七天:2018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
第八天:2018年2月3日
第九天:2018年2月4日(立春)
六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2月5日
第二天:2018年2月6日
第三天:2018年2月7日
第四天:2018年2月8日(小年)
第五天:2018年2月9日
第六天:2018年2月10日(世界氣象節)
第七天:2018年2月11日
第八天:2018年2月12日
第九天:2018年2月13日
七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
第二天:2018年2月15日(除夕)
第三天:2018年2月16日(春節,正月初一)
第四天:2018年2月17日
第五天:2018年2月18日
第六天:2018年2月19日(雨水)
第七天:2018年2月20日
第八天:2018年2月21日(國際母語日)
第九天:2018年2月22日
八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2月23日
第二天:2018年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第三天:2018年2月25日
第四天:2018年2月26日
第五天:2018年2月27日
第六天:2018年2月28日(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第七天:2018年2月29日
第八天:2018年3月1日(國際海豹日)
第九天:2018年3月2日(元宵節)
九九是什么時候
首座天:2018年3月3日(全國愛耳日)
第二天:2018年3月4日
第三天:2018年3月5日(驚蟄世界青年志愿者服務日)
第四天:2018年3月6日
第五天:2018年3月7日
第六天:2018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
第七天:2018年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第八天:2018年3月10日
第九天:2018年3月11日(國際尊嚴尊敬日)
提示:九九歌對應的是黃歷中的陽歷日期(如果冬至日開始于12月21日,則相應推前一天;閏年時3月日期推前一天):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
關于九九歌
各個版本
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氣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如九九歌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緣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楊花開,以后九不來。”
是否過時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近些年來雖說氣候有些異常,但只要節氣到了,冰河依舊開,岸柳依舊青,大雁依舊歸,“九九消寒歌”依舊唱,并無過時之感。
天文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圖”,也稱“九九圖”。“九九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孩兒消寒圖等多種。它們既是計算時間的日歷,又是精美的裝飾品。在冬至節時,我國民間還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冬至作為一個大節日還是古時的事,辛亥***以后,冬至節俗日益減弱,至今已在各地難以見到冬至過節的活動。但是,從冬至日起“數九”還在我國民間影響深遠,婦孺皆知,流傳甚廣。什么叫“數九”呢?就是從冬至日起,向后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轉為“春深日暖”了。
因為“數九”的過程正是寒極轉暖、寒消暖長的過程,所以人們常把這九九八十一天稱作“九里天”、“數九寒天”。“數九”的首座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 最后一個九天稱“九九”。
每個九天中天氣的冷暖變化不同,人們憑著長期的經驗進行了形象記錄和概括,編成謠諺,流傳于我國民間口頭,稱作“九九歌”。因為我國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各地氣候冷暖變化不一樣,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內容也不一樣。如北方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飯地里吃。”(棗強縣)“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頭,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不犁地,不過三五日,九盡楊花開。”(新河縣)“春打六九頭,賣了皮襖買個牛。”(晉縣)“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荊楚歲時記》)湖南的“九九歌”說:“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
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絳;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地在壩下的蔚縣則說:“一九二九,啞門(形容只打開門縫)叫狗(召喚家里的狗);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河重凍,米面撐破翁。”……
這些“九九歌”是古代我國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征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安排起著指導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
從道理上講,冬至日是“陰極之日”,晝至短,夜至長,應該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實際上盡是寒冷的開始。諺語說:“冷在三九”,有的地方的“九九歌”中存“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三九、四九常在農歷臘月初,所以又有“進了臘月門,凍死一家人”、“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說法。為什么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卻在“陽生”之后的“三九”天呢?
這是因為地球吸收太陽的熱量并貯存起來,晝存夜放,若某一時期某地區吸收的熱量小于其放出的熱量,其日均氣溫就會逐漸下降;反之,若吸收的熱量更大,則氣溫回升。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某一地區的日照時間隨之增減,從而造成該地區日平均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秋分之后,對北半球而言,白天的時常逐漸小于夜晚時長,熱量入不敷出,平均氣溫相對于夏日開始有逐漸下降。
此后,繼續晝消夜長,并且在冬至這天,達到極值,白晝時間最短,即“冬至至短”,此時放熱量相與吸熱量的差值達到最大值,所以說冬至前后,是北半球晝夜時長相差最多的一段時間,也是北半球熱量損失最快的時候。但冬至時的氣溫卻不是最低的,那是因為此后一段時間北半球吸收太陽的熱量雖因晝日長而有所增長,但放散的熱量卻因夜仍長于晝而“入不敷出”,因而氣溫會繼續下降。到了三九、四九,北半球出現了嚴重“虧熱”現象,所以比冬至日還要冷,成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刻。
附: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注意此中說得;燕 是指小燕子 而不是大雁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區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的了解與關心。
還有一版是老北京人常唱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更上口~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