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建筑是我國建筑中的一個獨特的品種。其歷史淵源悠久。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后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初立祠堂時,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于丞相;宗正、宗直,相當于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宗祠體現了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
農村祠堂風水禁忌
宗祠是一個家族神圣的精神家園,是充滿家族凝聚力的議事場所,家族興,宗祠旺,家族衰,宗祠破。為了維護祠堂的神圣和莊嚴,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在福建民間各家族對之都有一套管理規則。強宗大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福州一些祠堂還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屆8年選4人,輪流管理祠堂,這些人俗稱“當家頭”。
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長樂曾氏家族規定:“一宗祠內外,不準私放畜類,以及不準夏秋曬谷,至于乘涼寢睡等事。違者罰錢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罰,族房齊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內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眾。”(長樂《感恩村曾氏族譜》宗祠規條)有的家族還規定,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損于家族道德的行為,如行竊、dubo 、***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
一、選址
人們把祠堂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新建祠堂選置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沖突,無爭斗等現象。以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 具有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方園相勝、小中見大等涵構。其環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門戶把守,左右護衛,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講究山明水秀,地靈人杰,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按風水定律:“左環右抱必有氣”。這是生氣、靈氣和福氣擇地通常背實向虛,十分講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龍脈條件選擇的其他方位的。
二、規模
祠堂建筑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布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墻、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是根據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而定。一般祠堂以“四點金”和“八間頭”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廳三開間雙坡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結構,廂房雙坡兩層樓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于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布局,建筑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筑群。由于社會環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現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墻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三、款式
1、 瓦作:瓦作分大式,小式兩種做法。歇山與硬山各項瓦頂做法屬于大式建筑做法;硬山、懸山例屬小式做法,所定規矩尺寸都是按五檁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我國古代建筑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山頂、卷棚頂、盝頂等。此外還有不同屋頂的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懸山砌法。故祠堂兩山山墻。有隨大小式建筑硬山與懸山房分別墀頭風與五花成造兩種做法;硬山房屋頂只有前后兩面坡,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兩端的山檐與山墻墻頭齊平。山面裸露沒有什么變化,顯得質樸堅硬,故稱之硬山屋頂。
首先是懸山房山墻,上身采用五花成造或前后通平做法,挑山山墻或隨屋坡形勢一直砌到各步檁下如硬山做法,懸山屋頂與硬山屋頂較為接近,也是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所不同的是,山墻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墻外,處于懸空狀態故稱懸山。其次有榫卯:木結構的靈魂,它們是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一個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壓力就會變得越牢固。
2、粱架,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種,其本質差異在于,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檁條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檁外,直接承托檁條是梁。梁的形態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為經過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結構。
3、廊廡:有屋頂的通道,供通行、遮陽、防雨、休息、游憩之用。
4、門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門窗隔扇、橫披、支窗、簾架、單扇或雙扇棋盤門,實榻大門、木頂隔、隔斷,壁板、護墻板、木欄桿之類制作安裝統屬裝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我國木構件建筑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
6、屋頂吻:屋頂吻是屋頂上正脊兩端的裝飾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筑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不同的樣式。
7、柵門:古代的一種門,立柱間有上下枋,枋間有便于通風的柵欄狀透空木門,額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沖天出頭。
四、裝飾
我國古代建筑裝飾以彩畫和雕刻為主,兩者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畫起著保護木料和美化建筑的雙重作用,雕刻則賦予建筑造型生動。建筑色彩起始于漢初營建的未央宮,漢代的紅白配合的外觀色調,沿襲至唐未變;宋、元有較大的發展,我國古代建筑的色彩到明代已經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手法,并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氣候、習俗、及各地的風情,也有差別,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綠色掩映。房屋一般使用灰色、黑等色彩,白墻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和周圍的環境或調和或稱對比,秀麗雅談,意蘊深遠,婉轉有情致。清代的彩畫主要有三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彩畫色調繁多,琳瑯滿目,也各有其獨特的成就。
建筑雕刻技術始于原始社會中晚期出現的泥塑,隋唐、宋元時期有了劃時代的深度發展,到明清兩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統工藝,使磚雕、木雕、石雕各具特點,石雕、磚雕主要作為外觀裝飾,集中使用在臺基、大門或廳堂、山頭、屋脊等處,木雕主要作為內檐裝飾,特殊建筑裝飾也使用鎏金技術。雕刻一直是傳統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合了雕刻的技術手法和故事傳說,文學題材等藝術,將不同時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物象等巧妙地組合在木、石、磚上,令人遐思,發人深思。一個個生動的民間故事反映了我國文化精髓與精神內涵及民俗趨向。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
祠堂有哪些功能作用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2、祠堂辦學。舊時,多數祠堂就是學校。如解放初期,我鎮子塘錢塘包氏祠堂就曾辦學校,其傍屋也稱“房書下”。
3、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眾公田”。 義田的收入用于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于興學和資助族人參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眾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4、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民族的大團結,這是我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我國國民和**結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
我們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歷代宗親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譜等,可以了解到該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產生、發展,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
祠堂風水庇佑家族鼎盛
祠堂”又稱為“宗祠”,是供奉祖先神靈牌位、進行祭祀、實施家規、商議族內重要事務、banli 子孫后代婚葬嫁娶壽喜等一切族內重要大事的場所。
祠堂被視為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它的面貌代表了家族中的興盛衰落,是一個大家族的臉面。從風水的角度上來講,祠堂風水的好壞,直接左右了子孫后代的財富、名譽、官貴、身體健康、壽夭等一切家族人丁興旺盛衰。
一、龍脈
祠堂既然是古人靈魂的歸宿,自然要占盡龍脈生氣,否則如何庇佑子孫后代。沒有了祖先靈氣生旺,子孫后代又哪能人才輩出,財富亨通呢!故此,祠堂的選址,就十分講究了。好的祠堂風水則是背山面水,左右護衛,明堂寬大,水出吉方,水口收氣,與外界地形地貌不沖突等。唯有這樣的風水才能人丁興旺,文武輩出,財富通達,家族鼎盛。
二、享堂
“享堂”又稱為“祭堂”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這里是整個祠堂最重要的地方,空間要大,建筑要高大,材質要好,采光要足。因為風水講究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故此,享堂一定要占據整個建筑中的上吉之位,大門要與享堂保持中軸一線。唯有這樣的風水才能庇佑子孫后代輝煌發達。
三、水塘
祠堂門前一定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因為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現代人們富裕后都在興建自家的宗祠,事實證明祠堂風水確實能庇佑子孫興旺發達,族運興盛長久。好的宗祠風水建成后,富貴可以立竿見影。祠堂不僅體現了一個家族的面子,更體現了當代組建者的財力和地位。
若您事業大成,財力雄厚,不如為家族興建宗祠,不僅可以體現自己的權重和威望,更能留名家族青史。最重要的是能為子孫后代樹立家族榜樣,創立家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庇佑子孫后代鼎盛興旺。
客家祠堂知識
據歷史記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才發展到高峰。客家人遷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創建了集宜居與安全于一體的客家圍屋,而且繼承和發展了祠堂的構筑藝術。從遍布城鄉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結構宏偉、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繪畫、書法、文學于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久遠的傳統文化,顯示出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采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二進、三進或五進,兩邊青磚砌成的高墻,高聳過瓦面,墻頂上高低有序、相互對稱地翹起水牛角似的"多子",顯得典雅而又雄偉。祠堂一般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亭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還開辟有庭院、花園,有的還附設戲臺。亭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較大而堅實的柱頭和橫梁構建。寢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紀念對象之所,顯得莊嚴而神圣。每逢清明或節日,或個人,或全族,在祠堂里進行祭祖活動,弘揚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于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客家祠堂是漢族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筑群體。它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展現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留給后人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從祠堂里的匾額諸如"中憲大夫""進士",便可知該族的輝煌。正是:千秋功過,于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作為漢族民間宏偉的建筑,并不是專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還有其他作用。如城鄉祠堂會被當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來開會、看戲、放電影、辦文化活動中心,給祠堂注入了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