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后人也稱為“楊救貧”。古竇州(今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人。 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于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后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
楊筠松在地理堪輿學上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相當,其所有的著作,均為地理風水上的必學經典著作,所以楊筠松也被后人尊稱為楊公。
楊筠松在贛州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在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為人排憂解難,遍閱贛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時,授徒傳藝,使原來長期禁錮于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曾文辿、廖三傳、廖金精、賴布衣、廖均卿、曾從政、廖文政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
其后,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形勢派”(將贛南派風水術稱為形勢派,其實是一種誤會)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名人風水之楊筠松的風水故事
【趕山鞭】
傳說楊筠松小的時候能預知晴雨。當楊筠松還在娘肚子里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母親還懷著他改嫁不久,便生下了他。有傳說講,當他出生剛脫離母體時,小手中緊緊抓著一段臍帶,民間俗稱為“柴金馬鞭”。
臍帶乃連接胎兒和胎盤之血管,又腥又臭,民間總認為是不潔之物。接生婆輕輕挪開楊筠松小手,拿下臍帶,取來一把干稻草點燃,將臍帶丟入,一齊化為灰燼,然后將之倒入尿桶,潑在屋后的菜地上。誰知過了幾天,菜地里竟長出一株不知名的小樹,且越來越大。更怪的是樹枝上有一朵鮮花,一年四季,常開不敗。楊筠松每天都要圍著這株奇異的樹玩耍。
久而久之,楊筠松例對這朵鮮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發現凡是花瓣綻放,這天便要下雨。花開得越歡則雨下得越大,小開則小雨,若花瓣緊閉則當天烈日晴空。楊筠松將之稱為“晴雨花”,憑花開花合來預知天氣。
久旱后的一天,村民抱怨天不作美。楊筠松聽到后卻說:“別急,馬上就有雨了。”話剛說完,突然天上烏云翻滾,雷電大作,一場滂沱大雨即刻傾盆而下,大家頓時喜笑顏開,都說楊筠松是“圣旨口”。
原為楊筠松看到院子里一株不知名的樹突然綻放出一朵鮮花,就脫口而出說天要下雨了。
只是后來有一天,楊筠松與鄰居小孩外出玩耍嬉戲,竟忘了給家中黃牛喂草。等他記起該回家喂牛時,黃牛饑餓不堪,已掙脫韁繩,將菜地的蔬菜吃個精光,那棵能以花預知天氣的小樹也被吃得只剩一條樹干了。楊筠松見狀號淘大哭,死命用那小樹干鞭抽打黃牛,黃牛沒有損傷,卻把周圍的石頭抽打得四處滾落,從此楊筠松再也不能預知天氣的變化卻意外地得到趕山鞭。
【鐵燈盞】
話說竇江一直不被水界重視。水族南海龍王隨便派了一個老龜,帶著一條赤皮小蛇沿鑒江而上,到了竇州,看到兩水合在一處,兩邊青年清秀。在竇州城外東西二川匯合處,一條橫石鎖江,天生石壩形成的落差,形成瀑布,石壩底處,有一竇洞,貫通壩上游河底,形成羅旋般的大漩渦,叫作羅竇洞。羅竇洞猛水沖出一大水潭,深不見底,因是兩江匯合處而稱為三叉海,烏龜赤蛇不由大喜,就把水府治地設立在竇江的三叉海石壩下。
三叉海下邊有一個小島嶼,叫小瀛洲,小瀛洲對岸有一座北帝廟,北方五行屬水,南方的水,由北方來,北帝屬于水神,控制水源多寡,因而竇州民眾供奉北帝,以求風調雨順。
楊筠松自得了九天玄女的天書后,愛不釋手,因貪圖清靜,常常跑到河邊的北帝廟,找老道人借小船去小瀛洲看書,有時楊筠松看得入迷到天黑,覺得還過癮,索性把北帝廟的神臺上的一把鐵燈盞一同借來。老道人看到楊筠松如此癡迷,便把鐵燈盞送給了楊筠松,并說:“此燈是北帝的神臺燈,在廟中供奉了多年,想也有了靈性,你就隨身帶著它吧,它對你也許有用。”楊筠松說:“有了它,我便可晚晚夜讀了。”老道人呵呵大笑。
一晚,楊筠松在小瀛洲上參悟天書,忽然聽到小島傍邊一陣水響,楊筠松借著燈光望去,只見水面上兩道波浪,直向羅竇洞石壩潛去,楊筠松看得清楚,這是一個大烏龜和一條赤長蛇。一連幾天,都看到這現象,有一天,楊筠松終于忍不住了,去問老道人,老道人說道:“果然是這兩孽畜,當年黑帝修煉,不食人間煙火,腸胃總是作亂,黑帝把腸胃取出,不想被它們逃跑到南海,總也尋找不著,不想躲到這里來了,它們在這里靜靜修行也罷,連續現身必有異行,筠松,今晚隨貧道看看,記得帶上你的燈盞!”
卻說龜蛇變現方成,水精黑靈(烏龜)火精赤靈(修蛇),心中總也不安份,看到南海水族龍子龍孫各霸一方,鑒江雖小,也安放了龍孫敖業為江龍王,自己所在三叉海,也只一河灣地盤,不禁有了擴充地盤的打算,只是法力還未到家。龜對蛇說:“竇江雖小,但是我們巡了幾天,發現地勢還可以,加高石壩,可集二川之水。”蛇對龜說:“竇州城低洼,只要我筑壩你放水,定會成一個湖泊,我們兄弟也可搞個湖龍王做做。”
說著,不禁得意起來。龜問:“就今晚了?”蛇說:“好!就今晚吧!”等三更半夜龜蛇潛出,見石壩上站著一老一少二人,蛇說:“今晚怎么了?這么夜還有人?”龜說:“管他干什么?用他們一同祭壩!”蛇念動咒語,只見忽然狂風大作。石壩上空飛來數塊巨石,轟然半天砸下,一陣煙塵水霧間,石壩被堆高了大半。龜也念動咒語,只聽遠方暴雨隆隆,河道上洪水急升,一下淹到了竇州城下。
龜蛇哈哈大笑,只聽旁邊也有人哈哈大笑,把龜蛇嚇了一跳,只見傍邊站著一老一少二人。蛇問:“你們不是壓在石壩下了嗎?”老道說:“誰這么笨?看到飛沙走石還不快跑?”龜質問:“你們是什么人?”老道說:“我是你主人!”只見一遍金光,老道變身長百尺,披散著頭發,黑衣黑甲。龜蛇大驚,轉身要跑。老道伸出左腳踩在龜上,跨右腳踏在蛇上,楊筠松這才發現那老道是北帝化身。
北帝對楊筠松說:“今日機緣巧合,也是風水還回燈找到了主人,附耳上來傳你口訣。”北帝對楊筠松耳語了幾句,只見楊筠松點亮燈盞,口中念著咒語,一時洪水倒退,石壩還原。原來楊筠松手上的鐵燈盞叫“風水還回燈”。
【楊筠松與石狗嶺】
傳說楊筠松少年之時,就喜歡行山看勢,尋龍點穴,有一次他登臨縣城東遙望的石狗嶺。只見此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與黑石嶺相對,如蹲獅踞象如門。上石狗嶺山頂豁然闊廣,山間怪石棋門據守,山溪泉流如涌,遠處群山涌現,山脈來龍氣勢磅礴,丘延翰《天機素書》注:“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石狗嶺正是云霧山脈聚氣之地,納整個山系的龍氣,楊筠松深有心得。面對如此藏風得水、龍盤虎踞的佳地,楊筠松喜出望外。
登高尋去,發現有大石似乎是龍的嘴臉,筠松發現了其中的妙趣,爬到石上觀看,見石壁上,有兩個石孔:南面的窖口寬數尺,窖深5丈,將風則響,稱為風窖;北面的深莫測,怪石嶙峋,將雨則潤,銀珠欲滴,稱為雨窖。
楊筠松曾得到過異人傳授的三件寶:趕山鞭、無字天書、鐵燈盞,他發現石狗嶺有龍伏此甜睡,只是這次游歷,未曾帶寶在身,故未作打算。
過了一年,粵西天旱未雨,每天天空都是湛蘭湛蘭的,連一絲云彩都沒有,太陽毒毒地燒烤著大地,地頭山坡的野草曬得枯黃,田里的土干裂得一塊一塊,禾苗耷拉著腦袋,眼看就要顆粒無收。
農民天天抬頭望著天,期盼天天老爺老善心,下一瓢潑大雨,拯救萬物生靈,他們用民間各種辦法祭天求雨,請蒼天不要殃及子民。有人堆集干柴,點火燃燒,祈禱管水之神河伯見火賜雨救之。有人在雷神廟前焚香跪拜,求雷神爺催云助雨,對付旱災之神。但是這些都不靈驗。
楊筠松此時正在生病,躺在床上。聽到外邊的鄉廟鞭炮斷斷續續,連忙支撐虛弱的身體,帶上三件寶貝,牽著一匹小馬向石狗嶺方向馳去,由于出行匆匆忙忙,加上帶病在身,楊筠松竟然在馬背上暈倒了,被一個老農救起,老農把家中留種的白豆熬了一鍋粥喂灌下,楊筠松才蘇醒,楊筠松感謝老農施食之恩,此后這地方被叫作“飯豆坡”。
楊筠松來到石狗嶺下,在山間的一處出水窿尋到半盞積水,用鐵燈盞裝上,支撐虛弱的身體爬上了龍頭大石,把鐵燈盞的水灌下雨窖,念動無字天書咒語,一時天空黑沉了下來,楊筠松揮動趕山鞭,一陣地動山搖,向南招來風,向北召喚雨,山中的睡龍被楊筠松的法術驚醒,沿山勢下沖,在山崖壁盡頭一躍而起,一時甘霖盡布,竇州百姓歡呼相告慶賀,石狗嶺飛龍騰飛,因而官府地方志記稱為“龍山”。
巨石如龍露出山體的龍腦袋,又稱“龍窖”,而粵西唐朝還是俚人的領地,對狗崇拜,以狗為圖騰,認為狗是上天安排下的靈物,看到巨石如蒼狗哮天,因而稱呼該嶺為“石狗嶺”。
對楊筠松呼風喚雨救百姓這件事,古代當地百姓曾在山下建有楊公詞,明朝漢族移民增多,楊公詞被改變為管水的北帝了。
楊筠松二十四山向訣
二十四山向的表示方式是十二地支加八干四維: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干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四維為乾、坤、艮、巽,加起來共二十四山。二十四山向與八卦配合時,八卦即是八個方位,每個方位統轄三個山向。
南方離卦統轄丙午丁,東南巽卦統轄辰巽巳,東方震卦統轄甲卯乙,東北艮卦統轄丑艮寅,北方坎卦統轄壬子癸,西北乾卦統轄戌乾亥,西方兌卦統轄庚酉辛,西南坤卦統轄未坤申。二十四山向的實際應用非常廣泛,除了代表方位外,還包含了五行、天干、刑沖、合會等內容。
風水二十四山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東,酉指西,乾指西北,艮指東北,坤指西南,巽指東南,其它干支均代表特別指定的方位,每一方位相隔剛好十五度。
1、丙向兼亥巳:少男配少女,房房均發,巳酉丑年丁財兩旺。
2、丙向兼子午:陰陽駁雜,寅午戌年丁財漸退,火災血光禍。
3、午向正針:夫婦正配,寅午戌年富貴,丁財俱發。
4、午向兼癸丁:二女同居,yinluan難產,殘疾多刑,僧道之人。
5、午向兼壬丙:陰陽駁雜,先吉后兇,寅午戌年犯廉貞兇災。
6、丁向兼丑未:長男配長女,亥卯未年丁財昌盛,主人高壽。
7、丁向兼子午:二女同居,寅午戌年出盲目之人,拐女騙男,不認父母。
8、未向兼癸丁:長男配長女,亥卯未年丁財昌盛,房房皆發,永遠吉利。
9、未向兼艮坤:長男配老母,亥卯未年損傷少年,家財漸退。
10、坤向兼丑未:老母配長男,亥卯未年克子刑妻,絕后。
11、坤向兼寅申:陰陽配合,房房皆發,申子辰年丁財大旺。
12、申向兼艮坤:陰陽相配,申子辰年丁財昌盛,房房皆發。
13、申向兼甲庚:二男同居,申子辰年出強盜游蕩之子,家產漸退。
14、庚向兼寅申:二男同居,出盜,敗絕。
15、庚向兼卯酉:長男配長女,巳酉丑年富貴雙全。
16、酉向兼甲庚:少女配長男,巳酉丑年出聰明子,男聰女秀,財蓄俱旺。
17、酉向兼乙辛:二女同居,巳酉丑年官災臨門,多損秀女。
18、辛向正針:富貴雙全。
19、辛向兼卯酉:二女同居,巳酉丑年官災臨門,損女口。
20、辛向兼辰戌:二女同居,寅午戌年丁財兩敗,絕后。
21、戌向兼乙辛:二女同居,克妻絕嗣。
22、戌向兼巽乾:先天配后天,房房皆發,寅午戌年丁財大旺。
23、乾向兼辰戌:先天配后天,房房皆發,寅午戌丁財大旺。
24、乾向兼巳亥:老父配長男,亥卯未年吐血疫病,少亡寡孀。
25、亥向正針:不怕空亡,富貴雙全。
26、亥向兼巽乾:長男配老父,眾寡yinluan,亥卯未年應之。
27、亥向兼丙壬;雖陰陽配合,犯文曲,亥卯未年生癆病,財散,長子少年亡,三子風流。
28、壬向兼子午:犯文曲,三房先絕,后應長房,當禍敗絕,三代無人煙,過繼尚可免。 .
29、壬向兼巳亥:中男配中女,申子辰年丁財大旺,功名遠大。
30、子向兼丙壬:中男配中女,申子辰年丁財兩旺,女孩也不差。
31、子向兼丁癸:水火不相射,房房皆發,申子辰年丁財兩旺,有丁無財不得全,家門亂人倫。
32、癸向兼午子:水火不相射,申子辰年丁財并發,功名榮達,初年定不發,三代龍門躍。
33、癸向兼丑:犯廉貞,巳酉丑年刀傷藥毒身亡,先應三房,子孫有黃腫,隨母出嫁不認宗,三代斷人煙。
34、丑向兼丁癸:雖少女配中男,但犯廉貞,巳酉年丁財大敗,吉則為官作臣子。
35、丑向兼坤艮:為少男配少女,得山澤通氣,人杰地靈,巳酉丑年丁財昌盛,子孫多孝順。
36、寅向兼坤艮:犯破軍,八殺,寅午戍年防虎傷雷患,家業大退,絕人丁。
37、寅向兼庚甲;老父配中女,先后天夫婦相逢之樂,房房皆發,丁財兩旺,寅午戌年應之。
38、艮向兼未丑:少男配少女,山澤通氣,七運旺丁旺財,富貴雙全,二代定發家。
39、艮向兼申寅:此分金犯八殺又破,寅午戌年犯火災,長房家風敗,被迫他鄉行。
40、甲向兼申寅:老父配中女,寅午戌年丁財大旺,百事享通,功成名就。
41、甲向兼酉卯:二男同居,主出游蕩之子,滿門孤寡,陰陽駁雜,亥卯未年主必敗絕。
42、卯向宜正針:不怕空亡,亥卯未年丁財兩旺,師藝到家。
43、卯向兼辛乙:陰陽差錯,主克妻傷子,出游蕩之人,家業大退。
44、乙向兼戌辰:陰陽配合,申子辰年添丁進財,忠孝賢良,廣進田莊。
楊筠松風水理論,主要體現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思想。在堪輿學理論上力主巒頭形勢為上,強調因地制宜、因龍擇穴。楊公風水理論著作《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玉尺經》、《人子須知》、《四大穴法》、《拔砂圖》、《胎腹經》、《望龍經》等著作傳世,給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詳實的文字資料和實物遺產。
楊公風水術承繼了晉代郭璞“乘生氣”的堪輿學精髓,強調龍、水、向三者的有機結合,在理氣方面注重龍氣和堂氣的配合,以七十二龍乘龍氣為核心,乘龍氣者為吉,乘旺盛的龍氣者為大吉,不能乘龍氣者為兇,損壞龍氣者為大兇。陰陽宅的吉兇,決定于對內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龍之生氣,對外能不能合理接納堂局之氣。
楊公風水術認為,龍氣要配合陰陽宅的“坐山”,而來去之水要配合陰陽宅的“朝向”,這也是楊公風水理論的主要法則。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著書立說,授徒傳藝,建宅修墓,使地理堪輿文化流傳于世,供后人學習研究。
楊救貧傳承的風水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在風水的實踐過程中,建筑是體現風水文化的重要載體,許多牌樓、橋梁、廟宇、宗祠、住宅及墳墓以及皇宮丘陵都烙有風水文化的痕跡歷代楊公風水的弟子正是這種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如曾文辿、廖三傳、廖金精、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
其后,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明代出了廖均卿、曾從政、廖文政等風水國師都是繼續楊公的風水學術,世代相傳至今。楊筠松被尊稱為我國風水術之祖師,楊公風水也就成了贛南客家文化舉足輕重的一個組成部分。贛南也就成了我國堪輿學的故鄉和發源地。凡得到楊公真傳的歷代堪輿師大多技藝精湛。
楊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墳、古墓歷經千年而不衰。不但贛南,在廣東、福建、廣西等各省的許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記載了他們的名字。歷史是最好的證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楊公風水術是我國堪輿學的主流和旗幟。楊救貧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迅速傳播,大量的建筑實踐,使楊公風水在無意中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
關于楊筠松民間傳說
楊救貧一生致力于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
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救貧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將其母改葬。在答謝楊救貧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救貧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盧光稠不愿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
楊救貧察覺后,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藥口壩,便毒性發作,楊救貧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藥口,楊救貧嘆道:藥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游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
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楊救貧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后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