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zhengzhi 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一代梟雄曹操的風水智慧圖
相傳在三國時代,曹操曾命人建造一座花園,當時北方最有名的工匠都投入這項工程。由于結合了北方建筑精英,這座花園建得富麗堂煌,無論是格局設計、用料與做工都是當年最好的,園中滿栽各種奇花異樹、小橋流水、雕龍劃鳳的涼亭,仿如名畫,仿如仙境。
監造官員及總工程師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請曹操來鑒核這座花園,他們深信曹大人一定會滿意,眾人等著封官晉爵。哪知,曹操從進門那刻起,眉頭深鎖、不發一語的看完整座花園,眾人皆驚慌失措,不知主子到底那里不滿意。就在曹丞相踏出大門那刻,突然又返身要紙筆,左右呈上紙筆,他大筆一揮在大門上寫下一個字后,掉頭就走人。
眾人臉色慘綠的跪在地上也不知主子寫了什么,等曹操走遠之后,抬頭一看,原來在是在精雕細琢的大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大家一想還好是個活字,要不然死命難逃也。
這事傳入宮中,大家紛紛揣測曹操的意思,是為花園命名?是他想要有些活的東西在花園里?眾說紛紜。當時的主簿楊修聞言一笑,門里加個活,闊也,丞相覺得這門太大了,他不喜歡。監造的官員及總工程師覺得不可思議,丞相統帥百萬大軍,門要大才夠氣派呀!不過仔細想想,這花園的大門比丞相府的大門還大,確實不妥。于是,日夜趕工的換上一個大小適當的新大門后,再度恭請曹操來鑒核。
遠遠的,曹操還沒下車,滿意的笑著連稱“好!好!”。他問監造官“誰知吾意?”答曰“楊修也”。曹操有點驚訝“楊愛卿來看過大門否?”答曰“楊修只聽說丞相在門上寫了個‘活’字”。這時,曹操臉色一沉,心想“此人過智也”。原來曹操除了佩服楊修之聰明才智外,亦心想此人不能久留,后來的“一合酥”“夢中sharen ”等事件都一一被楊修破解,更確立殺意,終于在“雞肋”事件中,以楊修混淆軍心的罪名,將其斬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縱使一代梟雄曹操這樣充滿霸氣與不講理的人,也知道風水上“符合格局”的重要性,除了在花園大門這種小事外,在**大事上,縱使再有野心,也是擔任了好多年丞相后才進稱“魏王”。再看看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他是不知自己的“格局”定位,那就是“你永遠要比你的主子笨一點”。
歷代帝王將相爭奪天下、遷都定國,都會考慮到風水格局。風水寶地是逐鹿天下必爭之地,名師也是帝王將相征詢意見必備的要項,最有名的例子,三國的諸葛孔明與明朝開國大國師劉伯溫,都是能輔佐明君開疆拓土取得天下的一代名師。
曹操自選葬地的風水秘密
我國古人對墓址的選擇,是十分講究的,有權有錢有地位的人,死了都希望埋在“風水寶地”上,特別是帝王級人物,還要求所葬之處是“龍脈”,故而破土造陵前,必派風水老師出去相地,即所謂“尋龍點穴”。雖然風水因果是虛無的東西,但即便是普通人家,在下葬前也要請陰陽先生占一下,至今也是這樣,希望能找到一塊能旺子旺孫的吉地,再差也不能葬到兇地上。
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未發跡前,是與一位三國時蜀國皇帝劉備一樣家庭貧窮的人,且有相似的經歷。劉裕一度靠賣草鞋為生,有人稱劉裕是一位草根出生的皇帝,恰如其分。劉裕后來能當上皇帝,據說就是劉家的祖墳藏到“龍脈”上。
劉裕老家本在彭城(今徐州),后遷到了丹徒的京口里(今鎮江)。其父劉翹早逝,死后無力葬回彭城,便下葬于丹徒境內的候山。候山一帶早在秦始皇時代,有術士便稱有“天子氣”。當時,有一個叫孔恭的人,特別善于相墓看風水。劉裕與孔恭經過父親墓地時,并未說這墳是自家的,問孔恭這塊墓地怎么樣。孔恭告訴他,這塊墓地可不同尋常。劉裕聽了孔恭這番話,真的信心以真,從此更加自負,當然也更加努力,后來果然不同尋常,當了皇帝。
雖然風水與個人命運關聯說,是無稽之談,但在過去人們特別信仰崇拜。漢魏時,玄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就是因為當時占卜、擇日、看星、堪輿(風水)算命這些神秘文化很流行,時人比較崇尚和信仰崇拜。在漢魏時期,雖然風水的定義沒有今天這么明確,但相地、望氣這樣堪輿術,已相當成熟。這類術士很吃香,如魏、蜀、吳三國都有這方面的高人。
蜀國丞相諸葛亮,便是一位看相地、預測的超人。今天的古都南京能成為“帝王之宅”,能輝煌十朝,說是因為諸葛亮給孫權點破了迷津,孫權才將都城從武昌遷至秣陵(今南京),次年易秣陵為“建業”。
在魏國,出了大名的術士亦很多。當時人氣最旺的奇人,是被后世堪輿家奉為宗師的易學老師管輅。管輅占筮、相地、相人、望氣,樣樣精通。管輅最出名的看風水事跡,是對曹魏名將毋丘儉墓的斷論,他的話成為日后我國古代風水寶地的卜擇指南。
這玄武、蒼龍、白虎、朱雀,是我國傳統風水術中的“四靈”,后世“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說,即來源于此。
漢時天子即位一年就開始卜地,建筑壽陵。東漢末年的曹操不是皇帝,但比皇帝還皇帝,他的墓地同樣也不是死后匆匆選出來的。從《三國志》記載來看,曹操開始考慮自己壽陵的時間,還是比較清楚的。在其死前兩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便定下了。當時曹操下了一道《終令》
從“兩令”來看,曹操墓地,肯定是自選的。從字表面看,曹操選擇時似乎沒有考慮風水因素,想得最多的是不讓墓地侵占良田,為民著想。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曹操很懂風水,而且充分考慮到了風水因素,但卻不露聲色。
一塊上佳葬地最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讓水淹沒,不能生蟻蟲,故而低洼之地不可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韓信葬母時,因為窮,請不起風水先生,只好隨便找了一塊地埋葬了母親。那“隨便”找的一塊葬地,其實并不是隨便找的,而是一塊水淹不到的高爽地,誰知歪打正著,竟然碰到了一塊風水寶地,讓他大富大貴。
曹操亦深諳風水之道,所以選擇自己的葬地時,要求“因高為基”,最終,他選擇在鄴城西邊山間一塊高地上;其次,一塊好的墓地要開闊,局面廣大,后面依靠,面有朝案,還要給功臣、親屬的陪葬墓留足空間,堂口不宜狹窄,所以曹操要求“廣為兆域”。
從曹操下葬時的情況,也可推測出曹家對風水、占卜的高度重視。曹操棺柩從洛陽城由司馬懿諸臣護送到鄴城后,何日下葬,便擺到了議程上。當時,曹家請來術士進行占卜,推算出具體的下葬日期,以圖個吉利。此即葬書上所謂“不得真龍得年月,也應富貴發人家”。
曹操安葬時,曹丕的《武帝哀策文》,詳細記述了喪葬全過程。策文中也透露出了一個占卜的秘密:“卜葬既從,大隧既通。”即風水先生(術士)在現場推算占卜后,擇定時辰,說可以下葬了,才打開通向墓道的洞口。可見,曹家不僅在曹操下葬時要選個吉日,還要選個良辰。
從實地來看,安陽所謂的“曹操墓”看不出一點風水氣勢:“因高為基”不明顯,“廣為兆域”也不是;得漳河之水,但離漳河又太近。連一般風水的“前有靠,后有照”、“背倚山峰,面臨平川”的要求也沒有,風水寶地必具的“龍”、“砂”則毫無蹤影,連當地人都驚訝——“想不到曹操葬在這里啊”。
這里插一句,由于安陽曹操墓沒有地望,有的挺曹人士便臆造了此地好風水好的概念。如我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一教授認為,從陰陽堪輿的角度看,現在發現的曹操高陵,居高崗臺地,頭枕西山,面向銅雀臺,觀婕妤歌妓,接受子臣奠祭朝拜,而且偏東北又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墓葬取向朝陽,符合傳統的風水意識。
曹操墓的風水格局怎么樣
一、山形地勢自有根,“太祖”便是“鏵尖垴” 晉代郭璞被稱為風水學的鼻祖,著有《葬書》,“風水”一詞出于此書。立穴必先察其“形”、觀其“勢”。所謂“形”,就是結穴之山的的形狀。“勢”是指龍脈發源后走向穴場時在起伏連綿中所呈現的各種態勢。與形相較,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故欲認其形,先須觀其勢。《葬書》云:“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勢”靠龍脈來呈現。
龍脈,是指如龍般矯健妖嬈,飄忽隱現的地脈。地脈以山川走向為其標志,故風水家所稱龍脈,便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尋龍望勢,先觀祖山。祖山,“最高之山,為一方發脈之祖,群龍之所從者是也。大者為一郡之主或數邑之祖,兩旁必有兩大水夾之”(《山法全書》語)。據此,我們知道,祖山須有三個條件,方能稱得上祖山。一是在此一方是最高山,這里的“鏵尖垴”便是;
二是發脈之祖,即群山之總根,“鏵尖垴”確是;三是兩旁必有兩大水夾之。“鏵尖垴”北側有天井——崔爐——洺河;南側有水峪——賈璧——都黨——漳河。兩水夾之。山以水分。這兩河之間區域皆屬“鏵尖垴”龍脈之枝干和余脈。 這一脈相識,可讓我們弄清楚幾個問題:
1、曹操葬索井,鐵定無疑。有道是:大穴必依祖。近祖則勢高強,遠祖則勢低弱。 從古鄴都向上尋風水寶穴,必尋地脈之正宗至祖。尋到祖山必是“鏵尖垴”,這是曹操尋求風水寶穴的唯一正確線路。 (插話:)昨晚寫到這里,我很激動,理論論證“曹操墓在索井”我找到了硬證據。把曹操墓合情合理地與索井村聯系了起來,自稱沒有必要寫下去了。但平靜下來一想,我還得完成之后幾篇論文,好讓大家通過我的介紹,欣賞一下曹操西陵的風水之妙。多了解一些有關曹操和曹墓的一些情況。
2、古滏陽河源頭應在“鏵尖垴”腳下。索井村的老人們講,在***“鏵尖垴”下還有細水流出。天水降流,滏河水最根部正是“鏵尖垴”,“祖山”之功,無誰能替。
3、鼓山當屬“鏵尖垴”余脈。在漳河、洺河之間的“鏵尖垴”脈系,呈萬***騰之勢,浩浩蕩蕩向東涌去。它們依次呈現三種形態的龍脈:在山區稱“山野之龍”;在丘崗稱“平崗之龍”;到平原稱“平地之龍”。其間有起伏騰挪,隱顯猛緩,絕無開鏈脫節。鼓山突兀,看似與西山并無關聯,但洺河在磁山滔滔東去,證明南岸之脈雖隱確連。
二、合“三綱”、配“五常”,完美無缺曹西陵 風水學中的“三綱”,即氣脈、明堂、水口。古書《地理五訣 。地理總論》謂“三綱”:氣脈為寶貴貧賤之綱;明堂為砂水美惡之綱;水口為生旺死絕之綱。氣脈即龍脈,龍脈勢大,如天馬行空,氣象尊嚴,有千軍擁護,旌旗團簇,則生氣旺盛,力量綿遠等等。“鏵尖垴”之氣脈,旺在百里之外,不再贅述。明堂,是穴前砂水朝會之所,生氣聚合之處。明堂要求方正端平,如王者聽政之堂,前有朝案,后有枕靠屏風,左青龍右白虎,周遭眾水纏繞,域局完密,時為藏風聚氣之佳地。
明堂可分為大中小和內外之明堂。凡大富貴之地必內外明堂俱全。綜覽曹墓所在“饃饃山”前,近前有小明堂一個。向東約300米處是其第二環水合襟匯流處,成大明堂一個。再往東到索井村東大券外,南側的馬山寨的寨懷水與北側雙山寨的寨溝水匯合,形成了第三個明堂。可謂只多不少,三環水繞,自成盛況。水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水流的進出口。入水口稱為“天門”,出水口稱“地戶”。
風水家尤重地戶。認為水流為龍之血脈,是生氣的外在形態,又代表財源旺衰。因此要求水口之勢迂回收束,關攔重重。“饃饃山”曹墓之水口在其東300多米的西河溝,這里河溝狹窄,往外有九曲回腸之勢,完全符合其高標要求。關于“五常”,五常者,龍、穴、砂、水、向。大穴標準:龍勢要真,穴地要平,護砂要秀,水流要抱,“饃饃山”之龍自“鏵尖垴”右懷騰出,三起三伏,活脫如生。至穴地止于要位成平墩之勢。
周圍護砂圓潤秀氣,無怪突惡形。水線環抱,情濃意重,更顯主位尊貴。 二、十富十貴五星聚,山如召喚水如意 古風水家將上佳好地總結為十富之地和十貴之地。“十富”上佳地形,不僅有利于葬事,且其地可富。即一富明堂高大,二富賓主相迎,三富降龍伏虎,四富木雀懸鐘,五富五山聳秀,六富四水歸朝,七富山山轉腳,八富嶺嶺圓豐,九富龍高抱虎,十富水口緊閉。“饃饃山”曹墓左青龍右白虎,皆后高前低,有降伏維護之意。正前有一山,人稱小山,渾圓柔正,如鐘覆地。其余幾項前面均有涉及。
“十貴”指有十種地形,風水家認為有之可稱貴吉,意即好上加好的意思。這十貴是,一貴青龍雙擁,二貴龍虎高聳,三貴嫦娥清秀,四貴旗鼓圓豐,五貴硯前筆架,六貴官誥覆鐘,七貴圓生白虎,八貴頓筆青龍,九貴屏風走馬,十貴水口重重。這些本人看除官誥覆鐘差強人意外,其余皆隨人愿。更讓人稱奇的是,風水書里有一種叫“五星聚講”的大貴吉象。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環侍祖山。
聚講,喻如佛講經,必眾徒群聚而聽,以顯祖山尊貴。地理家設想此陣欲與天文五星相聚媲美。得其吉象有四大難,一難各有其形:金如鐘,木如樁,水波頭,火尖頂,土平墩。二難各就各位:火南水北木居東,西有金星土在中。三難圍繞祖山。四難不遠不近。條件如此苛刻,天下難得。 我斗膽尋找,竟在東西南中尋得四星山峰,北方因屬武安天井,隔山隔嶺,不熟悉其地形,未得。我想五缺一,會有的,隨后我再去尋。這四星分別是,南火星峰是我村的尖山,西金星峰為水峪村的香爐山,山頭如鐘,名稱也含金。
東木星為“鏵尖垴”東側不遠處的“拴馬橛”,其形相似,其名也有木。中土星峰是位于尖山和“鏵尖垴”之間的馬山寨,山呈平頂且如墩。我想,北水星峰一定也會讓人如意的。天下難得此處有,這真讓人只嘆大自然之神通絕妙也。還有好多細節問題,山山呈祥,水水如意,天造地設,天人同奇。這樣的天下奇穴,能設想曹操未如約而至嗎?
關于曹操的軼事典故
譙水擊蛟
曹操十歲那年,在龍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條兇猛的鱷魚。鱷魚張牙舞爪地向曹操攻擊,但曹操毫不畏懼,沉著地與鱷魚周旋。鱷魚無法下口,于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后,沒有向家人提起鱷魚的事。后來,有個大人看見一條蛇而恐懼畏縮,曹操大笑,天真地說:“我在龍潭碰到鱷魚都不怕,你卻怕一條蛇,真是可笑!”眾人詢問,曹操以實相告,無不驚嘆少年曹操的膽略。
行刺張讓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墻邊時,縱身一跳,逾墻而出。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后,嘴里都流口水。他們憑借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發代首
有一次,曹操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的馬竟然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曹操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劍來割斷頭發投擲在地上。
迎回文姬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并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余篇,為我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橫槊賦詩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