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上奠字由來
古代喪禮包含兩大理路,一是對死者遺體(魄)的處理,二是對死者精神(魂)的處理。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對遺體的處理;而此時開始的奠祭,則是奉事死者精神的開始。上古時期,人們將器物放在地上叫"奠"。
喪禮中把作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稱為奠祭,或者徑稱"奠"。為什么要用這種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首座,古人認為,盡管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體魄,但靈魂依然要享食,只要親人擺上酒食,靈魂就會來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憑依之處;第二,喪家遽逢大喪,哀痛欲絕,不免諸事倉促,所以祭祀的儀式也就因陋就簡;第三,古人以死者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擔任,在祭祀時代表受祭者。
但死者新亡,家屬一時不能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不忍心馬上就用鬼神之禮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過的酒食端來,放在死者的右側,含有依然侍奉他進餐的意思。
古人把從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統稱為"奠"。治喪期間,凡是有新的儀節,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舉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殮奠、大殮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薦新奠、遷柩朝廟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擇要介紹。
奠字祭祀的形成
首座,古人認為,盡管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體魄,但靈魂依然要享食,只要親人擺上酒食,靈魂就會來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憑依之處;
第二,喪家遽逢大喪,哀痛欲絕,不免諸事倉促,所以祭祀的儀式也就因陋就簡;
第三,古人以死者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擔任,在祭祀時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屬一時不能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不忍心馬上就用鬼神之禮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過的酒食端來,放在死者的右側,含有依然侍奉他進餐的意思。
古人把從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統稱為"奠"。治喪期間,凡是有新的儀節,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舉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殮奠、大殮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薦新奠、遷柩朝廟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擇要介紹。
小斂奠是小斂時在室內進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兩端是牲的左右兩髀,內側是左右兩肩,再向內是兩脅,帶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間,牲肉都倒扣著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斂奠是大斂時進行的奠祭。祭席設在室內西南角,席面朝東。俎上的食物,魚頭朝左,鰭朝前,一共三列,每列三條魚;臘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設豆,最右邊是盛菹的豆,左邊是盛肉醬的豆,菹豆南邊是盛栗脯的籩,栗東邊是盛干肉的豆。
豚俎在豆的東邊,再往東是魚俎。臘肉單獨放在兩俎的北邊,醴、酒放在栗籩之南。朔奠或稱朔月奠,是大斂后如果適逢朔(初一)而舉行的祭祀。祭品是一只小豬、魚和風干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還有醴、酒、菹、醢、黍、稷等。
陳設的位置是:盛肉醬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兩豆之東,魚俎又在其東,臘肉單獨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斂時放籩的位置。醴、酒的位置與大斂時一樣。牲肉上用巾遮蓋。現代社會的火化相當于古代的落葬,追悼會一般在火化之前進行。生者將花圈放在死者遺體的周圍,上面寫著"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遺。
花圈上奠字的由來作用
喪葬,在古代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據說,孔夫子周游列國時,從微山湖出發遇到如來佛,經過洪澤湖到了蟒蛇河畔的秦南倉。二人觀看秦南倉的風景,考察民情,晚上在“仙客來”客棧住宿飲酒吃飯,品嘗“哈氏牛肉”、“秦南咸鴨蛋”,喝“蟒蛇河特曲”。二人邊吃邊夸:“秦南倉是好地方,人文明,酒肉香”。痛飲暢談了一會,如來嘆道:“這里雖好,但不是久留之地,明天我就準備回去了。” 孔子酒興正濃之時,便用筷子蘸酒漿在桌上寫了個大大的“奠”子,站起來大聲說:“你看這個字,待你吃飽喝足,我明天該送你回去了。”
如來發火了,大聲吼道:“這個字的章思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你請我喝酒,又仗著有點學問,竟敢寫個“奠”字來咒罵我!”
孔子嬉笑著說:“佛爺,你理會錯了,這個字的意思是……”
“不管你怎么說,這個字是活人向死者致祭,你咒罵我是死人。”
孔子又飲了一口酒,搖頭晃腦地說:“奠子是‘上西天’三個字連在一起的草寫,將‘奠’字拆開是‘上西天’三個字也,佛爺是西天如來,便是你回去之路。”
如來這時會意過來,紅著臉也飲了一口酒,“是也,是也,回去就是上西天也。”
從此以后,人們將“奠”字寫在花圈上,是表示祝愿死者亡靈升天堂“上西天”的意思。
其實古代喪禮包含兩大理路,一是對死者遺體(魄)的處理,二是對死者精神(魂)的處理。從下文的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對遺體的處理;而此時開始的奠祭,則是奉事死者精神的開始。什么是奠祭呢?上古時期,人們將器物放在地上叫"奠"。喪禮中把作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稱為奠祭,或者徑稱"奠"。
葬禮對我國人的意義
喪葬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從有文字記載的開始,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無論是古代的我國,還是古瑪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有關于喪葬的記錄。到了今天,喪葬更是人的一生當中最為重大的事情,無論是對于死者,還是對于生者,喪葬都是一件不容忽視的關乎整個家族興衰繁榮的大事。喪葬習俗是文化基因之一,也是社會基因之一,從喪葬習俗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社會、一個家庭的文化內涵。
如果把文化、社會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么喪葬習俗就如人的手和腳,離開了喪葬就很難全面考察一個人,一個社會。喪葬同時也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人的生育、結婚一樣,構成了人生的三件大事。
喪葬是宗教的產物,喪葬的出現、發展、繁榮往往都與宗教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有人就有宗教,有人就有死亡,有死亡就有喪葬。所以喪葬和宗教往往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喪葬實際上是一個象征系統,它象征著人們頭腦中的另一個世界—神鬼的世界,也象征著現實的世界,在整個的喪葬過程當中,可以說是以此為基點,把整個社會、整個家族的文化都拿出來從新再演出一遍,通過喪葬把整個家族的社會關系從新再梳理一遍,以達到祭祀祖先、悼念亡者、聯系生者的目的。可見喪葬儼然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喪葬禮儀。狩獵的民族多實行樹葬(風葬),游牧的民族多實行野葬或天葬,漁獵的民族多實行水葬,農業民族則多實行土葬。因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喪葬方式,喪葬方式不僅取決于自然生活環境,還取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宗教等,而人們對于死亡的認識與思考無疑有時候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為我國文明發祥地的中原大地,其文化因素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進程中都起著母體的作用。中原文化呈放射狀影響著我國其他區域的文化,如滇文化、客家文化、楚文化等都或多或少有中原文化的影子。那么中原的喪葬文化,也同樣起著母體的作用,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喪葬文化也著不同的影響,研究中原的喪葬文化無疑對研究整個我國境內的喪葬文化都起著指導的作用。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同喪葬方式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所以我們不信靈魂論,不信死后的喪葬方式會影響死者家屬甚至子孫的命運。因此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提出要進行喪葬改革,提倡火葬、建立公共墓地、簡化喪葬等等一系列殯葬改革制度。
但是時至今日,殯葬改革步履維艱,喪葬不僅沒有簡約,反而有些地方愈加奢侈,甚至出現了一些陋習,勞民傷材,敗壞風氣,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政策是相違背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今天再一次來研究關于喪葬的一系列問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