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是一個漢語詞語,古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這五顆星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今也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上的五顆五角星。
史籍記載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金星,古名明星、大囂、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別強。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最亮時比天狼星還要亮。金星于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
《詩·小雅·大東》中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木星,古名歲星或歲,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歲字即指歲星。古人把木星的周期與農事聯系起來,可能因為木星和太陽活動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歲星。并用歲星所在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
水星,古名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我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火星,古名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周,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像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gǔi。另外人們也常常以五星標準來評價事物,若獲得五星,則是最高等級,比如五星飯店。
五星聚會是什么意思
五星聚會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運行到同一星區,大概在一條直線上,又被稱為五星連珠。自從有文獻記載以來,五星聚會大概出現過八次。
首座次有記載的五星聚會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五星聚于房宿,后世的學者認為是周朝將取代殷商的征兆。第二次五星聚會出現在公元650年,這一年齊桓公成為了春秋霸主。第三次五星聚會出現在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是劉邦稱帝之兆。第四次五星聚會出現在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歷史學家認為這次的五星聚會預示的是安史之亂。
第五次五星聚會出現在五代晉高祖天福年間,應驗了趙匡胤取后周而代之。第六次五星聚會出現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明代學者認為是宋太宗即將繼承王位的征兆。第七次、第八次五星聚會都出現在明代,后人對這兩次五星聚會的兆頭一直有爭議,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營室之兆”。
其實五星聚會只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星體自然運行變化的結果,五星聚會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大事沒有必然的聯系。
關于金星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我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于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星體特性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
以地球為三角形的頂點之一,分別連結金星和太陽,就會發現這個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時也只有48.5°,這是因為金星的軌道處于地球軌道的內側。因此,當我們看到金星的時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并且分別處于天空的東側和西側。
我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傍晚出現時稱“長庚”,清晨出現時稱“啟明”)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作維納斯(Venus)。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性之神,所以金星的天文符號就是女性的標志:♀,也有人形象地將這個符號比喻為“維納斯的梳妝鏡”。
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相位變化),但是由于金星距離地球太遠,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金星的相位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來,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逆向自轉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金星的自轉周期和軌道是同步的,這么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每5.001個金星日發生一次)。這可能是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結果--當兩顆行星靠得足夠近時,潮汐力就會影響金星自轉。當然,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關于木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
木星(Jupiter)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稱巨行星)。2012年2月3日科學家稱發現了木星2顆新衛星,累計衛星達68顆。
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隨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云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它是由86%的氫和14%的氦組成的,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
木星主要由氫組成,其次為氦,占總質量的25%,巖核則含有其他較重的元素。形狀:由于自轉快速而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顯可見的凸起)。外大氣層明確依緯度分為多個帶域,各帶域相接的邊際容易出現亂流和風暴。最顯著的例子是大紅斑,最早在17世紀時人們便以望遠鏡首度發現它的存在。環繞著行星的是松弱的行星環系統和強大的磁層。木星至少有63個衛星。
2016年3月8日,木星上演了沖日表演,木星沖日是指地球、木星在各自軌道上運行時與太陽重逢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木星與太陽黃經相差180度的現象,天文學上稱為“沖日”。每過399天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木星沖日。沖日前后,木星距離地球最近,也最明亮,是觀測和拍攝的最為適當時機。
2016年3月31日,太陽系行星木星遭到不明物體碰撞,此事件在天文學界引起了熱議。
木星大氣層中氫和氦的比例非常接近原始太陽星云的理論組成,然而,木星大氣中的惰性氣體是太陽的二至三倍,高層大氣中的氖只占了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二十,約為太陽比例的十分之一,氦也幾乎耗盡,但仍有太陽中氦的比例的80%。這個差距可能是由于元素降水至行星內部所造成。
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最多的一顆行星,它們連同木星一起組成了木星系,它們像一串珍珠似地圍繞著主宰它們的天神--木星旋轉著。
1610年1月,伽利略發現木星的最亮4顆衛星。由此它們被命名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環繞在離木星40~190萬千米的軌道帶上,由內而外依次是伊奧、歐羅巴、嘉里美和卡利斯托,它們分別被簡稱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
水星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
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符號為?, 我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水星是太陽系內與地球相似的4顆類地行星之一,有著與地球一樣的巖石個體。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在赤道的半徑是2,439.7公里。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衛星,比如甘尼米德(木衛三)和泰坦(土衛六)還要小 ——雖然質量較大。
水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硅酸鹽材料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克/cm³,在太陽系中是第二高的,僅次于地球的5.515克/cm³。如果不考慮重力壓縮對物質密度的影響,水星物質的密度將是最高的——未經重力壓縮的水星物質密度是5.3克/cm³,相較之下的地球物質只有4.4克/cm³。
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測其內部結構的詳細資料。地球的高密度,特別是核心的高密度是由重力壓縮所導致的。水星是如此的小,因此它的內部不會被強力的擠壓。所以它要有如此高的密度,它的核心必然很大且含有許多的鐵。
火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號是♂,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干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6年8月24日將出現罕見的三星一線天文現象。美麗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連成一條直線,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于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于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
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我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
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干冰會隨季節消長。
土星 (太陽系八顆行星之一)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于第六,體積則僅次于木星。并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類木行星。歐洲古代(古希臘)稱土星為克洛諾斯星,古代我國亦稱之鎮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觀上通常情況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時會有長時間存在的特征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于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行星環(可以通過望遠鏡直接觀測),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巖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總共有62顆。其中,土衛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衛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2km)。
2016年8月24日將出現罕見的三星一線天文現象。美麗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連成一條直線。
雖然只有少量的直接資料,但土星的內部結構仍被認為與木星相似,即有一個被氫和氦包圍著的小核心。巖石核心的構成與地球相似但密度更高。在核心之上,有更厚的液體金屬氫層,然后是數層的液態氫和氦層,在最外層是厚達1,000 公里的大氣層,也存在著各種型態冰的蹤跡。估計核心區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9-22倍。
土星有非常熱的內部,核心的溫度高達11 700 ℃,并且輻射至太空中的能量是它接受來自太陽的能量的2.5倍。大部分能量是由緩慢的重力壓縮(克赫歷程)產生,但這還不能充分解釋土星的熱能制造過程。額外的熱能可能由另一種機制產生:在土星內部深處,液態氦的液滴如雨般穿過較輕的氫,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通過摩擦而產生熱。
星宿之說五星
五星指水星(Budha)金星(S/ukra)火星(An%ga^raka)木星(Br!haspati)土星(S/anis/cara)。又稱五執。其中,水星又名能星、辰星、鉤星、司農;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熒星、明星;
火星又名熒惑、赤星、執法、罰星;木星又名歲星、攝提、重華、經星;土星又名鎮星、地候。《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一云(大正13·274c)︰‘見虛空中有諸列宿日月五星,晝夜運行各守常度,為于天下而作照明。’《宿曜經》卷上云(大正 21·387a)︰‘五星以速至遲,即辰星、太白、熒惑、歲、鎮,排為次第,行度緩急于斯彰焉。’
五星古稱
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稱五緯。
金星,古稱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強,除太陽、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金星是地內行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故《詩經》云“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木星,古稱歲星,簡稱為歲。又名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木星是五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夜半最亮的幾顆星之一。因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視,觀測到大約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別指定的星區,故據以紀年,稱“歲在某某”。
水星,古稱辰星。他最靠近太陽,有時還穿過太陽面,平時難以觀測到。
火星,古稱熒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顆火紅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時暗時明,熒熒如火,視位置又不斷變化,行蹤不定,令人迷惑,故名“熒惑”。《論衡·變虛》說:“宋景公之時,熒惑守心。”熒惑就是火星。
土星,古稱鎮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質量僅次于木星,有美麗的光環縈繞,常引起人們對它的特殊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古書中經常提到的水星和火星,實際上是恒星中的定星(即營室,室宿)和大火(心宿),而不是行星中的水星、火星。
其他稱呼
此中,歲星是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為東方蒼帝之子。熒惑星是火曜,即火之精,為南方赤帝之子。鎮星是土曜,即土之精,為中方黃帝之子。太白星是金曜,即金之精,為西方白帝之子。辰星是水曜,即水之精,為北方黑帝之子。
此五星行一周天之遲速不同,太白星與辰星各須時一年,熒惑星二年,歲星十二年,鎮星二十九年半,人每至其命星,而吉兇不等,《七曜攘災決》中一一明其攘災之法。彼真言行者建立曼荼羅、修行法,首先定良辰,與此等曜宿諸尊之本誓相契,以期能吉祥而離諸障,圓滿成就其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