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風水作用
1、強化手的精細協調動作:
使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科學家研究發現,使用筷子是一種復雜、精細的運動,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50多條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對兒童來說,是鍛煉手功能的好機會。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使用筷子越早的孩子,動手能力就越強?
2、促進視覺發育:
其實在使用筷子夾食物之前,離不開眼睛的視覺定位,即兩眼注視同一目標,再將它們分別所得的物像融合成一個單一具三維空間完整的像。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兩眼外肌的平衡協調,視網膜黃斑中心凹有共同的視覺方向,以及大腦皮層中樞對成像的完善的融合機制,絕非一日之功!因此,經常使用筷子能促進視覺的發育,對于預防斜視和弱視都是大有幫助的!
3、健腦益智:
正如前面所講,使用筷子需要依賴手部的精細動作和眼睛的視覺定位,但更離不開腦部通過神經反射,對它們的調節和修正,此即手腦和眼腦反射。從大腦皮層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眼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他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ciji了腦細胞,有肋于大腦的發育,從而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
一般孩子到了2-3歲,就喜歡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飯,有拿筷子的要求,這時父母就應當因勢利導,讓他們學習用筷子進餐。對初學用筷的小孩來說,用毛竹筷為宜,一是四方形的筷子夾住東西后不容易滑掉,二是無色無毒。初學時,先讓小孩夾一些較大的、容易夾起的食物,即使半途掉下來,家長也不要責怪。應給予必要的鼓勵。
使用筷子的好處
學齡期的寶寶不僅可以通過學習使用筷子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還能鍛煉手指靈活能力。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當、協調,才能夾起食物。研究表明,用筷子吃飯,可以鍛煉包括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能力,這對正處于精細動作發育中的寶寶來說,不失為最好的鍛煉方法。
使用筷子還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腦發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頭是寶寶的智慧所在,不斷的運動會ciji大腦皮層,提升那些“負責”想像、創造力區域的活動能力,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對智力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近年幼兒教育家發現,訓練幼兒使用筷子進食,具有健腦益智作用。
一位***學者曾研究人用筷子的力學結構。他發現:用筷子夾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而且和腦神經有關。他認為,用筷子不但可以使人心靈手巧,還有訓練大腦的作用。倘若一次進餐需要半小時,三餐便是一個半小時,對腦子是一種很有益的ciji,特別是由于和胳膊有關的大腦皮層面積較大,所以胳膊的運轉,可以使人腦子靈活,身體健康。
也有學者指出,使用筷子是我國人的智慧,是培養心靈手巧的簡便方法。
與此同時,生理學家測出,人手指尖的觸覺靈敏度最高,而管理手指的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所占的區域最廣泛,大拇指的運動區域是其它區的幾倍。手指使用越多便越靈巧,越能促進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生理活動,提高人的思維活動能力。因此,家長們一開始就讓幼兒學會用筷子進食,是大有好處的。
在現實生活里,有不少家長圖省事,不及時培養孩子使用筷子,這樣不好。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應當讓孩子在3歲左右學習使用筷子進食。經常使用筷子,對大腦是有力的ciji,可促使大腦靈活,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大有好處的。
最早使用象牙筷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國的使用記錄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我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代漢灶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實物佐證,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關于筷子的傳說
妲己
這個傳說流傳于我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妲己是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是溫縣人,其內都在今博愛縣境內。蘇護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經恩村(注:古為恩州驛)住宿。直到現在,在恩村還流傳著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今恩村一街東南的甕澗河西側,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當地人叫“冢古堆”。
傳說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咸淡不可口又要發怒。
有一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后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首座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于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于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姜子牙
這一傳說流傳于焦作市的孟州等地,《懷慶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記》載:“呂望(注:姜子牙也稱姜太公,本名叫姜尚,從其封姓也叫呂尚,號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稱其為呂望)嘗屠牛于朝歌,賣飯于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縣至孟縣這一帶隱居。
傳說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
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么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民間以竹為筷。
關于筷子的使用禮節
夾起食物之后,不應該放回盤碟。
不能用筷子對著人或用餐時拿筷子指手畫腳。
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征兆,參見腳尾飯。
不與他人的筷子相爭。
赴宴的時候,不應提前于主人動筷子(湯匙亦然)。
在有些**,會等客人(或者 在座最年長者)動作才開始吃飯。
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盤上來回的轉而卻又不夾菜。
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盡量不要發出響聲
使用保養
首先,一家人盡量不要混用筷子。因為混用的話,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傳染。研究表明,將近一半人的體內存在有導致胃病的幽門螺旋桿菌,而這些細菌大多是通過家庭傳播的,筷子就是重要的傳播介質之一。因此,家里的筷子最好做到專人專用。
其次,清洗筷子要徹底。許多中**庭洗筷子都很“豪爽”,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龍頭下搓,之后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殊不知,這樣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細菌,并隨食物進入人體,危害人的健康。正確的洗法應該是:用洗潔精仔細搓洗筷子,瀝干水后,再放進筷子筒。而且,筷子筒應該選擇鏤空、底部不積水的,并做到經常清洗、消毒。
最后,筷子要勤更換。在不少家庭中,一雙筷子使用兩三年是常有的事。但筷子一旦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而且經常搓洗也容易使筷子變粗糙,出現許多細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殘留細菌。因此,筷子最好每半年就更換一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