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小滿養生
“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
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 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志,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癥、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在未病先防的養生中仍然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觀。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并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因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因此,“治未病”應該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三型:(一)風熱證 其疹色紅赤,癢甚,遇熱加重,脈見浮數,此為感受風熱之邪;(二)風濕證 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重,脈見浮緩,身受風濕之邪郁于肌膚:(三)胃腸積熱證 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征。在治療上應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小滿養生食療】
芹菜拌豆腐:
[配料] 芹菜150克,豆腐1塊,食鹽、味精、香油個少許。
[做法] 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后用涼開水冷卻,控凈水待用。
將芹菜和豆腐攪拌,加入食鹽、味精、香油拌攪勻即成。
[功效] 平肝清熱、利 濕解毒。
[特點] 清涼適口,夏令佳菜。
冬瓜草魚煲:
[配料] 冬瓜500克,草魚250克,食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凈切三角塊,草魚剖凈,留尾洗凈待用。先用油將草魚(帶尾)煎至金黃色,取沙鍋一個,其內放入清水適量,把魚、冬瓜一同放入沙鍋內,先武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燉至2小時左右,湯見白色,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平肝、祛風、利濕、除熱。
青椒炒鴨塊:
[配料] 青椒150克,鴨脯肉200克,雞蛋1個,黃酒、鹽、干淀粉、鮮湯、味精、水淀粉、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鴨脯肉劈成2寸長、6分寬的薄片,用清水洗凈后淋干;將雞蛋取清和干淀粉、鹽攪勻與鴨片一起拌勻上漿;青椒去籽、去蒂洗凈后切片。
鍋燒熱后加油燒至四成熱,將鴨片下鍋,用勺劃散,炒至八成熟時,放入青椒,待鴨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鍋內留少許油,加入鹽、酒、鮮湯、燒至滾開后,再將鴨片、青椒倒入,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幾下裝盤即成。
[功效] 溫中健脾,利水消腫。
小滿時節養生食譜
1.土豆粥
配料:土豆100克,燦米100克。桂花100克,白糖100克。
做法:將土豆削洗干凈,切成小塊。洗凈燦米,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煮,燒沸后加入土豆熬者成粥,然后再調入桂花、白糖。作早餐頓食。每日1劑,連用10日。
此方可治療皮膚濕疹。
2.冬瓜薏米粥
配料:冬瓜30克,薏米50克。
做法:二者同煮為粥。每日1劑,早晚服用,每7~10天為l療程。
此方可治療皮膚濕疹。
3.薏米紅小豆粥
配料: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
做法:紅小豆水浸半日,與玉米須、薏米同煮為粥。每日1劑,早晚服食。
此方可治療皮膚濕疹。
4.綠豆海帶湯
配料:綠豆50克,海帶50克。
做法:煮湯。
此方可治療皮膚濕疹及皮膚瘙癢。
5.桑椹百合青果湯
配料:桑椹30克,百合30克,大棗10枚,青果9克。
做法:上述各味共同煎服,每天l劑,連服10~15劑。
此方可治療皮膚慢性濕疹。
6.芹菜煮豆腐
配料:芹菜20克,豆腐30克,鹽適量。
做法:共同煮熟,加食鹽調味服食.飲湯吃芹菜、豆腐。注:一方單用芹菜加油鹽治濕疹也可。
此方可治療陰囊濕癥。
7.紅杞活魚
配料:枸杞15克,活鯽魚750克,香菜6克,蔥、醋、抖酒、胡椒面、姜末、鹽、味精、香油、豬油、清湯各適量。
做法:將鯽魚去雜,香菜切成段,蔥切成蔥絲。鍋放豬油燒熱,依次放入胡椒粉、蔥、姜,隨后放入清湯、鹽、味精,放入鯽魚。待燒沸后,將枸杞下鐵鍋,移文火上燉20分鐘,灑入香油即成。佐餐食,飲湯吃魚肉。
此方可治療陰囊濕癥。
8.冬瓜草魚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魚250克,食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凈切三角塊,草魚剖凈,留尾洗凈待用。先用油將草魚(帶尾)煎至金黃色,取沙鍋一個,其內放入清水適量,把魚、冬瓜一同放入沙鍋內,先武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燉至2小時左右,湯見白色,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此方具有平肝、祛風、利濕、除熱之功效。
小滿養生注意事項
貪涼臥睡起禍端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癥、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在未病先防的養生中仍然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并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因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因此,“治未病”應該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起居養生小滿后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日差仍較大,尤其是降雨后氣溫下降更明顯,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陽消陰長的則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證睡眠時間,以保持精力充沛。這是小滿時節養生禁忌最主要的一點。
情緒焦躁運勢孬
小滿時風火相煸,人們也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胸懷寬廣,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后引發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病。此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如下棋、書法、釣魚等怡養性情,同時也可在清晨參加體育鍛煉,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不宜做過于劇烈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
生冷食物謹慎食
進入小滿后,氣溫不斷升高,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病癥。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由于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因此,飲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這可是大家常犯的小滿時節養生禁忌。謹慎生濕助濕的食物
小滿后不但天氣炎熱,出汗較多,雨水也較多,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當然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還可以常飲些生脈飲以益氣生津。
小滿節氣的習俗
小滿節氣習俗:搶水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云:“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例于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于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于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小滿節氣習俗:祭三神
小滿在咱們歷史上有一個習俗叫祭三車,哪三車呢,叫水車,牛車和絲車。
管這水車車神叫什么呢,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于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里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干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們會早考慮,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過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鎮水田邊,時常會見到水牛蒙住雙眼轉動水車的木車盤帶動龍骨水車提水,或人力雙腳交替踏車提水的情景。
小滿節氣習俗:蠶神誕辰
小滿節相傳為蠶神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稱著的江浙一帶也很熱鬧。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采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及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這個節日便充滿著濃郁的絲綢民俗風情。
據記載,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澤絲業公所興建了先蠶祠,祠內專門筑了戲樓,樓側設廂樓(相當于劇院之包廂),臺下石板廣場可容萬人觀劇。小滿前后三天由絲業公所出資,筵請各班登臺唱大戲,不過演戲也有個行業忌諱,即是不能上演帶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節的戲文,因為“私”和‘‘死”都是“絲”的諧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戲目都是絲業公所董事門反復斟酌點定的祥瑞戲,討個吉利。
小滿節氣習俗:食苦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我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據說當年王寶釧為了活命曾在寒窯吃了18年苦苦菜。舊社會農民每年春天青黃不接之時,要靠苦苦菜充饑。苦苦菜,帶苦嘗,雖逆口,勝空腸。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饑,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江西蘇區有歌謠唱: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苦苦菜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苦苦菜遍布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陜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我國著名美食家聶鳳喬先生1958年在寧夏發現了開黃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葉片大,莖稈脆,苦中帶甜。與常見的開藍色花朵的苦苦菜相比,有很多優點。
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堿、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綱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癥,古人還用它醒酒。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面,各具風味。
小滿時節采收香蕉
小滿節氣** 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獲黑鯧,東北部的蘇澳及南部海域則可捕獲到飛魚。高雄縣的旗山、美濃等地的香蕉已經進入盛產期。** 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銷到世界各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