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姓有多少人口,典姓起源及分布
淵源1
源于少典氏,出自遠古時期帝君少典氏后裔,屬于以先祖國號為氏。 少典氏,傳說中的上古首座國君,天字輩,諱烈山氏,又號厲山氏,乃祝融氏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國君,于黃帝紀年前丁亥557年(公元前3274年)誕生在厲山的少典國,因稱為少典氏,妣有嬌氏之女安登(任姒)。三十歲生長子炎帝神農氏(石年)、三十三歲生次子勖其。
淵源2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典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絲,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天官府司。
淵源3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禮: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禮,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天官府司。在典籍《禮記·王制》中記載:“命典禮考時月,定時,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實際上,典禮就是專職負責制定與掌管各種禮儀的官員。到明朝建文時期,明建文帝亦曾仿周制設有典禮,為郡王府的屬官之一,負責掌管王府的禮儀制度等。明成祖奪位后廢黜。
在典禮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典禮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典氏、禮氏、李氏、歷氏。
淵源4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瑞: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瑞,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春官府司。在典籍《禮記·春官》中記載:“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辮其名物。”
實際上,典瑞就是專職負責掌管玉瑞、玉器庫藏的官員。玉瑞,是郡王的私印、私符。典瑞與后世掌管天子印符之官“符璽郎”職位相當。后世的北周政權時期,典瑞為中士,管制正二命(正八品),隸屬于春官府。隋朝時期,典瑞隸屬于郊社署,共有四人。
在典瑞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典瑞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典氏、瑞氏。
淵源5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書,亦稱典書丞、典籍丞、典書令,是西周晚期設置的官位,掌管王朝的經書典籍。
實際上,典書是***機構指派在各王國中的官員,專職負責王國的教令,是垂直管理制度的官吏。在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設為尚書,后也改為典書,設于各王國中。到唐朝時期,亦設有典書令,并在弘文館、秘書省、崇文館、司經局等內,均設有若干人,專職負責掌管各館、局的四部圖書典籍。
在典書、典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典書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典氏、書氏、籍氏。
淵源6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儀: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儀,亦稱司會,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天官府司。
淵源7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同: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同,是西周時期設置的樂典官位,隸屬于春官府司。
淵源8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祀: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祀,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春官府司。
淵源9
源于西周時期官吏典命: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命,亦稱典等、大司禮,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春官府司。
淵源10
源于春秋時期王室內吏琠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琠,是古人對玉石的一種稱謂,凡在一塊玉石之中有自然形成的美麗花紋者,皆稱為“琠”。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屬臣的官冠兩側皆有以絲繩垂墜的兩塊美玉,休息時用其塞住耳朵,又稱“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淵源11
源于戰國時期官吏典冠: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衣,是東周戰國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內宮司。
淵源12
源于戰國時期官吏典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衣,是東周戰國時期設置的官位,隸屬于內宮司。
淵源13
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典客,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客,亦稱大鴻臚、典屬國,為秦朝時期始設的一種重職官位,位列九卿之一。
淵源14
源于羋姓:出自東漢時期官吏典倉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東漢初期,漢光武帝劉秀設有“太子倉令”一官職,隸屬于太傅寺管轄,官衙稱典倉署,專職掌管全國的倉谷(糧倉),下設有倉令一人,丞二人。
淵源15
源于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典農中郎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屬國,為秦朝時期始設的一種重職官位。
淵源16
源于漢朝時期官吏典郡書佐: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郡書佐,為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設置的官位,安插在各國、郡之中,為***王朝分派給各郡國的官員,后為司隸校尉、州刺史的屬官,以郡吏遞進。
淵源17
源于曹魏、晉時期官吏典廄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廄署,為三國時期曹魏政權至兩晉時期設置的一種官司衙門。曹魏時期設名為“驊騮署”,兩晉時期設名為“龍廄署”,至唐朝時期方直接稱為“典廄署”。
淵源18
源于隋朝時期官吏典事: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典事,是隋朝時期設置的官位,于***機構下設各機構中設置。
淵源19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布哈拉王族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回族典氏,出自“回族十三姓之一”的賽典赤·贍思丁家族。
淵源20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阿典部,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明朝初期,女真阿典部歸附大明王朝,以部落名稱漢化諧音“典”為姓氏,稱典氏。明朝末期,阿典部歸附后金政權,后多冠漢姓為典氏、雷氏、戰氏等。
典姓歷史名人
典韋
(公元?~197年),豫州陳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寧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將領。
典韋,世稱“古之惡來”。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
曹操愛將 河南商丘人
說起典韋,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肯定都不陌生。《三國志》記載,典韋是陳留己吾(今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三國時期有名的猛將。
東漢末年,董卓禍亂宮廷,陳留太守張邈起兵反董,典韋便在張邈帳下任職,以力氣大著稱。后來,張邈與曹操決裂,典韋轉投曹操,后來成為曹操的貼身護衛。
眾所周知,呂布是三國時期首座猛將,而他與典韋唯一的會戰,便以失敗而告終。公元194年,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展開鏖戰,典韋率幾十個軍卒持長矛撩戟沖鋒陷陣。呂布軍弓弩齊發,典韋卻毫不在意,直到對方軍團距己方隊伍五步遠時奮起反擊,典韋手持小戟投擲,敵軍紛紛應聲而倒,呂布軍抵擋不住,只好撤退。
保衛曹操,典韋可謂忠心耿耿。公元197年,占據宛城(今河南南陽市)的軍閥張繡投降曹操,曹操親臨宛城受降。不料,曹操在宛城居住時,看上了張繡叔父張濟的遺孀,并將其帶回曹營讓她侍寢。
嬸嬸被人霸占,張繡豈能不惱?當夜,他帶兵急攻曹營,并一路殺到曹操的營帳。此時,典韋守著營帳大門與之殊死搏斗,使得曹操得空逃走。
這場戰斗異常慘烈,史載典韋身受幾十處傷,仍能與來敵短兵相接。兵器壞了,典韋便雙手各抓一個敵兵,當作兵器繼續迎敵,最后傷口崩裂而死。據統計,在這場戰斗中,典韋以一人之力,殺死了敵軍200多人。
典滿
(生卒年待考),典韋之子;豫州陳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寧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將領。
典滿三國時曹魏猛將典韋之子。曹操念典韋功德,便拜典滿為郎中。后曹操又因追思典韋,再拜典滿為司馬,引為親近。
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
典姓郡望
典姓的三個郡望分別是河南郡、汝陽郡、陳留郡,其中兩個在河南: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轄區包括今河南省的近一半地區;陳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其轄區包括今開封市、商丘市等。
典姓人口分布
在河南省范圍內,除了平頂山之外,典姓人在鄭州、洛陽、開封、許昌、三門峽等地均有分布,但總人數不是很多。
從全國范圍來看,典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河北、遼寧、寧夏等省份,是典型的北方姓氏,總人數相對較少。另據介紹,“典”一般發音為“diǎn”,但在南方一些地方發音為“diǎng”,在當地與“展”同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