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經的好處及方法

            念經的好處及方法

            念經的好處

            念經念佛能夠早日功能圓滿

            念經念佛是出家人必做的功課。就算不是出家人偶爾念誦佛法,也是有功德的,出家人依靠無數次的誦念后,來參悟佛法的精妙。如果你信佛,你就不能懶,要多多念誦。

            念經念佛能夠鍛煉意志力

            很多經文必須要早晚念誦,甚至一日念誦多次,比如心經雖然經文不長,念誦的時候要達到21遍之多,這說明什么?學佛念經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考驗。意志不夠,修不了大功德。

            念經念佛能夠杜絕邪念

            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都有想做壞事的一面,在念誦佛經的過程中,往往能夠給自己警戒,遠離邪念雜念,讓自己知道諸惡莫作,念經能夠引導人們走正確的路途。

            念經念佛挑戰你的記憶力

            世界上的經書之多,特別是有的經文非常長,高僧或者憑借自身的悟性來記憶,但是剛入門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記憶力來背書了。念佛時間久了,何愁記憶力不提高!

            念經念佛能夠讓人專注

            在誦念佛經的時候能夠集聚人的注意力,很多人在念誦佛經的時候生怕念錯字,因而變得很專注,不像做別的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注意力集中老是犯錯。

            念經念佛讓你心如止水

            念佛能夠讓人平靜下來,這是公認的,一個人在潛心念佛的時候,本身就在領悟,在一念間能夠明白紅塵里的是是非非,從而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雖然談不上能早升極樂,對個人的心性來說,總是好事情。

            念經念佛能夠讓人忘卻煩惱

            很多抑郁癥,焦慮癥的患者學佛,癥狀馬上得以改善,一來是念經念佛轉移了自己注意力,二來是在佛法里面了解到生活的真諦。原本在意的,現在不在意了,原本記掛的,現在不急掛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改變了。

            四種念佛的方法

            [一、稱名念佛],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于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觀像念佛],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三、觀想念佛],謂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轉觀之,觀想純熟,三昧現前,臨命終時,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四、實相念佛],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前,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摘錄于《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念經對身體有什么好處

            一:杜絕邪念

            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俗子,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應該有的邪念會在自覺、不自覺中產生。那么,怎么才能讓自己放棄這些不該有的邪念呢?有一個最好的方法——念佛。

            經常看看佛經,念一聲“阿彌陀佛”,將會使人心情平靜,思想日趨善良,杜絕一切邪念惡想。佛界前輩葛常清認為,人們自無始劫以來,總會有許多的業障阻擾,導致人邪念橫飛,雜念不斷。我們經常持續性的念經或者念佛,就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內心日趨平穩、良善,逐漸放棄惡念,雜念,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二——培養慈悲心

            我們經常說,念佛之人有好生之德。的確如此。因為經常念佛,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看到好多常人無法看到的事情,體會到好多常人無法體會到的體驗。我們會珍惜一切大眾蒼生,掃地不傷螻蟻命,珍惜飛蛾紗罩燈。有了這樣的認知,自然就不會凡是斤斤計較,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自然也會有一個和善的人際關系網。

            三——身體安康

            人吃五谷雜糧,自然就難免生病。學佛念佛之人也是凡人,自然沒有辦法脫俗。但是,與常人相比,經常念佛的人卻會相對健康一些。這是因為世人皆有煩惱,煩惱皆來自貪嗔癡,而經常念佛的人就會自己下意識的消除貪嗔癡,保持平靜的心態,讓自己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了,各種疾病就不會侵害你,身體自然也就健康了許多。

            另外,經常念佛的人,不會輕易殺生,也會少食肉類食物,減少了很多毒素進入人體的機會,自然身體也就會更健康一些。

            六——智慧飛躍

            我們經常說,經常念佛,可以使自己心態平和,聰明智慧。其實,這是真的。一個經常念佛的人,出于對佛經、因果的理解,凡事自然就講究問心無愧,坦蕩做人。這樣的人,吃飯飯自然是香的。睡覺,也自然睡得甜。晚上休息好了,白天處理事情的時候,大腦處于高度集中狀態中,處理器事情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水到渠成了。這樣的人不智慧的話,還有什么人堪稱智慧之人呢?

            五——吉祥如意

            佛經說,凡聞佛經的六道眾生,都會自然生成一種慈悲心。凡真心誦經念經的,周身自然就會有諸神** ,不受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的傷害。所以,經常念佛之人,身上自然具有佛光,面龐自然透露善相,不知不覺中,就會帶給周圍的人一個和善的氣場。這個時候,又怎么可能不會大家所敬仰、所贊嘆、所欽佩呢???!!!有了眾人的捧場,自然也就會心想事成,吉祥如意了。

            四——遠離災禍

            喜歡佛經的人,因為經常念佛,自然就少了很多的是非之心。他們不會輕易地參與各種是非之中,遠離了各種是非場合,自然也就減少了災禍的幾率。所以說,經常念經可以遠離各種是非常,遠離各種災禍,更不會為自己招來牢獄之災。

            七——消滅罪業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造了很多的罪業。如果不學佛,不知法,自然也就想不到要消除罪業。經常念佛的人,就會在自然而然當中,將自己念經的功德回向給自己的各方業主,有了回向,罪業就會逐漸減輕,直至消亡。沒有了罪業的人,又如何不會得到善的果報呢?

            念佛的好處八——有利于成佛

            我們經常說,見過學佛的,可是沒有見過成佛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何謂佛?佛,就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學佛之人,有了好的心態,有了善的感知,有了智的引導,何愁不圓滿?

            一起圓滿了,今生也就了無遺憾了。等到我們臨終之時,自然也就心無畏懼,了無羈絆。那個時候,自然就是為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為何要念經

            【為何要念經-1】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請立刻念經,沒有任何借口。念經不需要花一分錢,只要每天堅持抽一點時間,為了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孩子聰明健康、自己事業有成生意興隆、長輩安康長壽、災禍疾病不近身,請捧起經書開始念誦吧。幸運之神就在不遠處等著你呢!

            【為何要念經-2】經文都是菩薩說的話,經文中包含這我們真心真意的懺悔,更有菩薩和諸神的加持護佑。所以念經既可以消除過去的孽障,又可以增長功德,念經時就會有菩薩聞聲光臨,尋聲救苦救難的菩薩就會將佛光化成好的氣場,如影隨包圍著我們,保護著我們。

            【為何要念經-3】 人道就是煩惱道,從出生到往生無時無刻不在煩惱,堅持念經(尤其是大悲咒、心經每日不要停)可以增長智慧,讓外在變得溫和,內心更加慈悲、寬容、強大,遇事逢兇化吉,所求自然會如愿。

            我們的心一定要干凈,我們在生活中要經常做些小閉關。閉關就是把自己的腦子掏空,不要去想任何事情,從早到晚就念經,讓自己清凈一下,什么都不想,哪怕一個小時閉關都是好的,把房門一關,坐在里面念經,這就叫閉關,把自己的腦子掏空。實際上閉關就是把自己所有在人間的雜念、雜想全部忘記,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

            在念經的時候,腦子里就想著觀世音菩薩,這就叫閉關。而且不能交談,不能接電話,什么都忘記;每念一遍經文,要停頓一下,把自己掏空,腦子里都是空,過一會兒再開始念經,什么都不想。必須要修煉這個思維,如果修煉這個意念能夠成功的話,到時有大災難來的時候,腦子一靜,馬上想觀世音菩薩,這個事情馬上解決了,觀世音菩薩馬上進入你的身體,幫你消災解難。如果雜念太多,因為你的心里已經塞滿了骯臟的東西,你根本沒有精力、心力和位置去讓觀世音菩薩駐足在你心中。

            11種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我國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論顯密,幾乎都在闡揚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密教自有其修持的儀軌之外,顯教依據的主要經典,則為凈土三部經:1.《阿彌陀經》。2.《觀無量壽經》,亦名《十六觀經》。3.《無量壽經》,又名《大阿彌陀經》,此經自漢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種譯本,宋元以后,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據其中四種譯本,揉合成為《佛說大阿彌陀經》,民國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蓮居居士,集合漢、魏、吳、唐、宋的五種譯本,重匯成共計四十八章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此經對于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的事理因果,依正莊嚴,介紹得最為詳盡。

            另有凈土學者如印光老師以為《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愿品〉,也屬于弘揚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的重要經典。因此連同以上三經,合稱為「凈土五經」。

            在我國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論(中觀)派以及部分臨濟宗的禪士們,不用凈土的念佛法門之外,其余諸家,幾乎無一不學求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以此可知,念佛乃是我國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門,源出于梵語「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為憶念佛陀,輾轉而成觀佛相好,唱佛名號等的修持方法。在《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念佛屬于六念法門之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屬于十念法門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凈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涯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盤。」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憶念,專心觀想佛的形相,一意觀想佛的無量功德,包括觀想佛的身體、顏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門,便得成就大果報,乃至自致涅盤,自得解脫。這是小乘的念佛法門。

            三、《般舟三昧經》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三昧經》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

            在此《般舟三昧經》所見,則有念佛名號、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國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會體驗到:「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是癡心,無想是涅盤。」這是從念佛而實證真如實相的大乘法門。

            四、《無量壽經》的念佛方法

            根據《無量壽經》卷下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經所示,往生極樂國土的條件,非常簡單,已不像《般舟三昧經》要求念佛名號,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國那般的困難了。只要愿生彼國,除了犯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毀謗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僅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國。

            不過此經所示,往生彼國有上中下的三輩人,上中二輩,往生的念佛條件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輩往生的念佛條件是「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專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國,如何念佛?此處應是念的無量壽佛(即是阿彌陀佛的意譯)的名號,是用心憶念、用心系念。

            此經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發此愿時,尚在行菩薩道的階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當然兌現,所以鼓勵眾生,乃至僅以十念系念阿彌陀佛名號,必定往生彼國。當然,此經也曾兩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國。

            五、《觀無量壽經》等的念佛方法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諦觀彼國凈業」,次教「系念一處,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樹想、八池水想、總觀彼國寶樹寶地寶池、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的依正莊嚴、觀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作是觀成,于現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親證實相)觀無量壽佛身光明、觀觀世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觀于蓮花中坐及蓮花合開想、觀無量壽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標準的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其次,此經又說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門,其中提及念佛之處,則有:

            上品上生: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發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以聞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復教以「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前來迎接往生彼國。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若此眾生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二大菩薩,為其說法。

            從以上所舉經文看來,除了觀想、觀像、實相三種念佛之外,對于一般的凡夫眾生,尚可用六念法門、稱名念佛,特別是下品往生的眾生,當以稱名念佛,最可適用。

            稱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華經.方便品》見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說:「深凈微妙音,稱南無諸佛。」

            在《阿彌陀經》則有:「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至七日,達成「一心不亂」的程度,臨命終時,即得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前來接引,往生極樂國土。

            于是有人將心憶念佛、稱名念佛、持名念佛,在***尚有配合曲調的引聲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門。

            六、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我國的歷代老師中,宣揚念佛法門的人相當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凈土的具體方法。

            北魏的曇鸞老師,著世親的《往生論》注,對于十念往生的解釋是:「心無他想,一心相續,念阿彌陀,滿十數名為十念云。」又說:「此十念之念,以憶念為義,緣佛相好,稱佛名號,以心十念相續,專心阿彌陀佛,最為重要。」

            唐朝道綽老師的《安樂集》卷上亦云:「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緣觀,徑于十念,無他念間雜,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導老師所著〈往生禮贊釋本愿文〉云:「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以口念十聲佛號,解釋十念修法。

            新羅元曉老師的《無量壽經宗要》,解釋十念,即是稱念名號,緣相好,不雜余念,無間斷地,念滿十數。此與曇鸞所說相同。

            近代***學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應該是「心念」質多(梵文citta)之意,在《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念佛往生之處,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字,是「隨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見「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憶、思惟,加上稱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同時在心中也切實地知道是在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中清清楚楚沒有妄想雜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稱佛號,便是一聲佛號,也是一念念佛;繼續不斷地口中念畢十聲,心中沒有出現其他雜念,便是「十念相續」,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門

            被尊為我國凈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曇鸞老師注世親菩薩的《往生論》,解釋世親菩薩主張的「五念門」說:

            禮拜門:心中愿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

            贊嘆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佛的異名)名號。

            作愿門:如實修行奢摩他(止)。

            觀察門:如實修行毘婆舍那(觀)。

            回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愿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

            這五念門的念佛方法,其實就是:禮拜彌陀信愿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八、五方便念佛門

            隋朝天臺智顗(yǐ)老師的〈五方便念佛門〉介紹了念佛門的修法:

            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愿生彼國凈土,是為樂稱諸佛名號的眾生說。

            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行者想象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是為樂睹佛身,畏懼罪障者說。

            諸境唯心念佛門:行者觀想佛身,是從自心生起,無別境界。此為迷心執境者說。

            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行者觀想此心,亦無自相可得。是為計量自心實有者說。

            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行者此時入深寂定,將入涅盤,緣十方諸佛加被護念,興起智能功能,于一念頃凈佛國土,成就眾生。此為樂深寂定入涅盤境者說。

            以上所舉五方便念佛門,首座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的因行與果境,第五則為發大菩提心。

            智者老師在此文中,特別強調:「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又說:「若念佛時,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九、念佛三昧的修持法

            在《大藏經》中,介紹念佛三昧的經論以及歷代祖師的著述,相當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經》的般舟三昧、《大阿彌陀經》卷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卷下、天臺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門〉、華嚴宗五祖宗密的《華嚴經行愿品別行疏鈔》卷四、道綽的《安樂集》卷下、懷感的《釋凈土群疑論》卷七。

            依據以上諸種數據所見,念佛三昧的修法應該具備:

            要有定處、定期。

            要有信愿往生彼國。

            要以至誠心常念佛不斷。

            念佛要有次第漸進,可以分作四個層級:

            稱名念佛:舍諸亂意,聲聲句句,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系佛號聲。

            觀像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巨億光明,在眾中說法。

            觀想念佛:舍諸亂意,念念心向佛國方所,觀想佛國凈土的依正莊嚴,佛及菩薩、羅漢的悲智解脫,一切功德法身。

            實相念佛:舍諸亂意,不取內外相貌,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

            以上四個層次,一般凡夫,最好先從稱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穩,進修第二、第三層次,至于實相念佛,則相等于禪宗的明心見性了。必須消業除障,身心安適,不生人我煩惱之時,方可修持,否則用不上力,若非徒勞無功,便是東施效顰,自欺欺人。如何消業除障?稱名念佛,及禮拜、懺悔、發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雖然近世的印光老師以為此際末法時代的下根之人,于此四種念佛之中的實相念佛,是難中之難的法門。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專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蓮池老師云棲袾宏,清朝的省庵實賢,均曾克期修持念佛三昧,以百日為限。蓮池老師曾說:「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并將持名念佛分作:1.出聲念的明持,2.無聲念的默持,3.微動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的金剛持)。或記數念,或不記數念皆可。

            蓮池老師又主張《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執」是聞名號,「持」是受而守之,常時不忘,而此執持也可分為:

            1.憶念無間的事持,

            2.體究無間的理持。執持之極,便得「一心」,亦可分作:1.事一心者,即是聞佛名號,常憶常念,字字分明,相續不斷,唯此一念。2.理一心者,聞佛名號,不唯憶念,亦能反觀,體察究審,極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比蓮池老師略晚的蕅益老師,解釋「執持名號」,乃在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以達一心不亂。若能念念憶佛名號,暫不忘舍,名為執持。亦可分作二階:1.事持者,未達如《觀無量壽經》所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2.理持者,信西方之阿彌陀佛,即我心本具,為我心造,以自心所具之名號為系心之境,暫不忘舍。若從伏除煩惱至見思惑盡,皆名事一心,若至心開,見本性佛,皆名理一心。他不同意蓮池老師的體究之理,為理一心,并以為體究念佛或參究念佛的方法,不過是攝禪宗歸凈土的一種方便。

            事實上蓮池老師是基于禪修經驗而將理一心及理持,解釋為禪宗的見性明心,蕅益老師則是從理論思辨上說明禪是禪,凈土是凈土,不應相混。蓮池老師的說法,是從修證體驗及禪凈論點的會合,而指出如何來修念佛法門,也跟禪修不相違背。

            又由于天臺智者老師曾說:「四種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所以明末的蕅益老師也說:「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也。」并以為盧山一派之凈土念佛為念他佛,達摩所傳為念自佛,永明延壽一派為理事雙修,禪凈兼顧的念自他佛。不過蕅益老師本人,并未條理出念佛三昧的實踐方法,他是從綜合禪凈諸家的觀點而做的整合融會說。

            總之,念佛三昧既是寶王三昧的三昧中王,我們應該鼓勵凈業行者們,用來修行。般舟三昧的九十日行法,必須常行,不臥、不坐、不得休息,對于一般人而言,的確很難支持。但在蓮池老師時代,曾鼓勵不少居士,修行念佛三昧,獲得成就,也是九十日為期。

            因此,宜將上列的念佛三昧修法的四個層級,配合九十日的期限,做一適當的分配。

            十、高聲念佛

            稱名念佛,又名持名念佛,稱名須用口出聲唱出,持名則或可出聲,或可默念,或可口唇微動。但在我國的稱名念佛,行之已久,唐代的飛錫老師,撰《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特別提倡「高聲念佛」。念佛聲音之洪亮,被形容為「聲喧里巷,響震山林」。其理有五點:「夫辟散之要,要存于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后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茂松,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于戎軒,以定破于強敵,甚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葉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

            飛錫強調高聲念佛,說明五義,證明聲的功能奇大,能定心、除憂、消禍、舉重、降魔,乃至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心佛兩忘等實相念佛的程度。

            十一、五會念佛

            唐朝的法照老師,撰作《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提倡五會念佛。他的依據是《無量壽經》卷上有云:「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碼碯為實。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在《阿彌陀經》于類似的描述極樂國中種種動植等諸物環境設施之后,而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法照老師因此而倡導發明了「五會念佛」的方法。

            其實經中只說「出五音聲」是指古音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征、羽」,并無五會的意思。

            法照所用五會的意思,他自己說:「五者是數,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念則無念,佛不二門也,聲則無常,首座義也。」他又說:「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可知五會念佛,實即以五音譜曲念佛,抑揚頓挫緩急有致,能使念佛的人,不致墮于昏沈散亂,而且隨著音樂節奏,產生安定心神及愉快喜悅的趣味感。若能專精持續念佛,也可完成念佛三昧。所謂五會,乃是念佛時段的次第數,其進行方法如下:

            首座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其實,近世我國各寺院的念佛方法,大致上都是采取類似這樣的五會念佛,不過大同小異。有些相當的好,能使參與念佛共修的人,感受到安詳平和而又清涼的氣氛。但在** 的時下,也有被譜成樂曲,由樂器伴奏的「五會念佛」,使人聽來,另有一種輕松活潑而且略帶興奮的味道,似已失去了梵唱的風格,很難使人成就念佛三昧了。

            十二、十念記數念佛

            民國初年的印光老師,他該是迄今我國弘揚彌陀凈土的最后一位偉大的祖師,在其《印光老師文鈔》中,收有一章〈示修持方法〉,對修凈業的人非常實用,他也特別開示念佛方法。讀者不妨找來熟讀應用。現謹錄其兩種念佛方法,對時下念佛的人,都會有用:

            十念法門:若因事務多端,無法如寺院生活那般地做朝暮功課的人,當于晨起盥漱畢,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念「小凈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的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即完成晨朝十念法門的功課。若無像,即面向西方三問訊。此法乃為宋朝慈云懺遵式所創,是為了當時王臣的政務繁忙而設定的。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十念記數念佛法門:許多念佛的人,喜用長串或短串的念珠記數,但在印光老師卻教凈業行者,十念記數則「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印光老師說:「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此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他又說:「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說:「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如何是十念記數?

            便是當念佛時,從稱念首座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南無阿彌陀佛」,每稱念一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畢,再從首座句稱念的佛號記數,數至第十,周而復始,反復稱念佛號,反復記數至十。

            若十句直記困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則分作三氣,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如此稱念佛號,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立腳之處,久久當會自然而得一心不亂了。

            此一十念記數方法,我在指導禪修及念佛方法時,也常介紹給新學者,禪修者如果數息法困難,用此十念記數法,便很順利。所以我也極其感恩印光老師發明了此一十念記數的念佛妙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 黄色a级免费网站| 粗大白浊受孕h鞠婧祎小说 | 国产在线一91区免费国产91|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日韩不卡视频在线| 十八在线观观看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 影音先锋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avtt2015天堂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羽田真理n1170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的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欧美在线视频导航| 便器调教(肉体狂乱)小说|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爽| 天天拍拍夜夜出水|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洗澡与老太风流69小说|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999国产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小受bl灌满白浊夹多人4p| 久久久久无码中| 林俊逸高圆圆第1190章|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麻豆精品视频入口|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欧美伦理三级在线播放影院|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国产狼人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日韩欧美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