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走百病”可見人們對于元宵節是多么的重要。元宵節最熱鬧的還是在晚上,人們家家戶戶穿戴整齊帶著孩子一起去逛廟會,觀花燈,放花燈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元宵節來歷及風俗簡介要吃哪些傳統的食物?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
1、元宵節的來歷
2、元宵節的習俗
3、元宵節過法
元宵節的來歷
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是我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系起來。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舉行很多的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有關元宵節來歷的說法多種多樣,有3種說法流傳較廣。
元宵節來歷傳說一: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元宵節來歷傳說二: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來歷傳說三: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正月十五吃元宵,以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元宵節的習俗: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所以元宵節又稱為“燈節”。
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
作為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猜燈謎從古代就開始流傳。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不僅增添節日氣氛,還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節過法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北方為“滾”元宵,南方為“包”湯圓。
2、賞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燈之外,還可以放煙花助興。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于上古時代。
5、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6、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7、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婦女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主要的目的是驅病除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