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為了祭奠屈原,在端午節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但也有說法端午節不能回娘家,這是為什么?有什么講究?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全文目錄
1、為什么端午節不能回娘家
2、 回娘家有什么講究
3、端午節禁忌
為什么端午節不能回娘家
端午節回娘家,是有兩種說法的,有的地方說可以,有的地方說不可以。
說法一:不可以
在我國民間,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閨女出嫁了,在端午節的時候不可以回娘家過的。就算回去了,也不能吃娘家的粽子,不然會走霉運。
這方面的習俗,在山東一帶比較流行。他們認為過什么大節婦女都不讓回娘家,正月十五還不讓見燈還要「躲燈」,甚至還有“吃了娘家的端午粽,全家死得都不剩”的諺語,意思是端午吃了娘家的粽子,親人就會遭遇災厄。
說法二:可以
在大部分地區,端午節都是有女兒要回娘家的民俗習俗的。
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俗稱“歸寧”。明朝沈綁的《宛署雜記》記載:“五月的女兒節,要系上端午節的荷包,佩戴艾草還有五毒靈符。宛地的名俗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打扮小女兒,極盡全力的展現她的美態。出嫁的女兒也都回到娘家來。”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
端午節回娘家的風俗在很多地方都有,例如 在湖北秭歸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端午節甚至比春節還隆重,已婚女子要帶著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見父母。他們或步行,或坐轎,或騎馬,或坐船回娘家,與娘家人團聚過端午。女兒娘家的父母要準備好酒菜,并邀請來親朋好友,一起度過一天的快樂時光。除此以外北京、廣州等等各個地方都有端午回娘家的風俗,不過不同地方的具體習俗會有差別。
回娘家有什么講究
1、不要在新婚期間串門。嫁出去的女兒就相當潑出去的水,有些地方對剛結婚的新婚夫妻也很講究,剛結婚去別人家串門都要注意,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沒有那么多的忌諱,但是對于老一輩人講究就多了,因為老年人對蜜月的里的新娘有種忌諱心里,認為對別人是不太吉利的,所以新娘盡量不要在新婚期去串門。
2、回門要在日落之前回家。在農村歷來的習俗中,女兒嫁出去3天后是要回娘家給父母拜禮,也叫回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回門”當天必須在日落之前趕回新郎家,不要在娘家留宿,否則人們會覺得娘家要倒霉的。
女兒女婿回娘家不能睡一起。這個講究其實在以前,每個家庭孩子很多,一到節日,女兒女婿都回來了,家里也睡不下,于是很容易就出現,男的擠一擠,女的擠一擠,這樣女兒女婿就不能睡一起,同時也有老人認為,回娘家,刻意避免女兒女婿一起休息。但是現在部分老人的思想已經解放很多,也不是很在意,但是如果父母比較傳統,這些規矩就還是要遵守的。
端午節禁忌
1.端午節忌舉行喜慶活動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
2.端午當天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需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習俗。
3.端午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著出嫁的閨女走娘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